家长们总在焦虑自家孩子身上的种种问题,企图通过某种方式或渠道来改变孩子,但最终发现问题毫无进展,甚至反而比原来更糟了。
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其中的问题在哪呢?我们先一起来看下面的故事。
小白喜欢伺弄花草。有一次正赶上花店促销,她便买了许多种类的花草。像什么向日葵,郁金香、海棠花等等。
她知道花草生长需要阳光,水分与土壤。所以不偏不倚的将这些买来的花草,放在整个家里阳光最充足的阳台,并且每天定点浇水。
小白对这些花草投入了很多的心血。但她发现几周之后,有的花盛开的很鲜艳,而有的花却蔫巴到快要凋谢了。
前者的盛开让小白很开心,经常会拿来炫耀,成为小白朋友圈里的常驻嘉宾。而后者的衰败让小白很糟心,她想要改变却无从下手。明明给的都一样,为什么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结局?
小白很不甘心,她想找到解决的方法,于是通过百度,通过短视频想了,通过报一些课程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扭转这一切。小白觉得自己越学越通透,越学知道的越多,她仿佛已经掌握到了问题的关键。当她学成而归,兴冲冲地将自己所学到的一切施加到那些情况很糟糕的花上时,结果还是让她失望了,这些花仿佛和她对着干一样,仍是那个萎靡的样子。
就这样,小白从最初的不甘心变成了现在的苦恼焦虑,直到有一天她又来到了最初购花的商店,便和店员抱怨起了一切。
店员听完,微笑着对她说:“女士,花的品种不同,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便不同。植物生长需要光照,水分和土壤这是大家共知的。可具体光照需要多久,水分需要多少,土壤养分如何,这都基于你对眼前这盆花的了解。与其对外去寻找帮助,不如先用一段时间好好观察与了解它真正的习性。”
侍弄花草是如此,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有的家长看到这会想:我与孩子朝夕相处,我怎么会不了解他呢?可孩子正处于成长期,尤其是上了初中后,孩子们的心智发育每周甚至每天都在变化,而家长们仍是在用固化的想法去看待他们,理解他们。做事可想而知,只会事倍功半。
改变从认知开始。若想真正地认知自己的孩子,建议家长们可以去准备一个本子,切实地去记录一下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对待一些事情怎么看……
最后整合这些信息,改变对孩子的固有认知,真正深入的去了解他,别再凭借以往经验去臆想,去猜测。
今日的分享到此结束,希望看完的家长能有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