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理外部的部落方国时,周穆王决定西征,但是没有道理啊!因为从周武王开始,他们都是打东夷为主的,周穆王的父亲向南伐楚,包括北边的一些部落也攻打过,可是唯独没有对西戎进攻过。当时很多的大臣也是极力反对进攻西戎,认为周王朝应该向东发展,取得对东部的胜利果实以后再向其他方向扩张。但是周穆王偏偏是个不走寻常路的帝王,执意西征。
为什么周穆王要不顾那么多人的反对,执意去征讨西部呢!在当时西部的一些诸侯只有一次没来给周朝进贡,就惹怒了周穆王,要对西边进攻,而对南方和东方放任不管。周朝这么强大的国家,只有一次没来进贡就要去攻打,也有点儿勉强。曾经有大臣提了个建议,让周穆王不要用兵,以德服人,让他们来进贡就好,不要强行用兵。可是周穆王不开心,就是要打。我觉得周穆王的思想是,西部地区虽然只有一次没来进贡,但是却不是一个好的征兆,如果坐视不管,他们有可能会给周王朝带来威胁,而东夷和荆楚经常给他们带来伤害,却没有造成实质性的打击,并且东夷和荆楚经过周昭王的攻击,实力大大减弱,还是愿意对周朝俯首称臣的。如此看来,西征是最好的选择,要把他们的苗头浇灭。所以西征的好处很大,还可以给周王朝很大的加成特效,周穆王在位第十二年,亲自带队西征。
关于周穆王西征这件事,《史记》并没有记载,司马迁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众位大臣如何劝周穆王不要用武力,而后面的西征没有说,也可能当时史料不全,没有流传下来,好在我们现在有更多的资料,还有高科技啊!周穆王跟他爹周昭王一样,都喜欢往一个地方打,并且都打三次。周穆王西征也是一共打了三次,第一次战争结果很简单,俘获的东西也很少,只得到了四只白狼四只白鹿。虽然得到的东西少,但是造成的矛盾大啊!他的这个举动不仅没有制服西戎,反而把他们激怒了,也没有来朝贡的了,也失去了自己的威信。这下闹大了,但是收场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继续打,要不脸上无光啊!于是周穆王重整旗鼓,二次攻打,这次大获全胜,制服了很多的诸侯国,并且把一些俘虏,投降的士兵,都带回了周朝的边境地方。虽然战争胜利了,但是矛盾又多了起来,形成了和西戎对立的一个局面,这样的局面也给周朝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两次还不够,既然前面的路已经铺好了,那么就继续深入吧!继续往西走,估计周穆王可能也是个爱自由行走的文艺青年。在周穆王在位的第十三年到第十七年,用了四年的时间第三次西征,用八匹骏马拉车,带了很多的人,最远到达了昆仑之丘。战争过程和结果没有详细的记载,却引出了一个重要的国家,那就是“西王母国”。
唐代有李商隐的一首诗《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写的。现在一般都认为周穆王西征确有其事,不过没有走多远,最多也就到达了甘肃酒泉一代。后来的这个西王母国,遇到的一些事情都是《穆天子传》里才有的。至于到底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无从知晓,可以确定的是,周穆王西征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想研究根本就无从下手。周穆王的西征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文化和西域国家的交流,促进民族大融合,虽然西戎的部落和诸侯在当时恨不得把周穆王杀了煮肉吃。
说走就走的旅行总会回来的,不能总在西王母国吃火锅唱歌啊!那是别人的地盘,得回来治理自己的国家,西征五年的时间,东边就看准了时机造反了,东夷部落有一个国家,徐国,武力强盛,带领大家一起造反,周穆王不是喜欢爱自由嘛!我们东夷就爱造反。有必要说一下徐国,记得大禹治水时候的有功之臣伯益吗?伯益的儿子若木就是徐国的建国之君,此时徐国的国君是徐子。在周穆王西征之后,徐国依靠自己强劲的实力来攻击周朝了,周穆王的策略只有一个,打打打,周穆王联合楚国一起吹响了反击的号角,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把徐国攻打下来之后,继续让徐国国君徐子的儿子嬴宝宗来管理徐国。
打完徐国也没有让周穆王的脚步停下,他继续征讨,并且在涂山,也就是今天的安徽怀远,大会诸侯,让各个诸侯国在这里开会,给他们上一下课,告诉他们,我虽然喜欢旅游,但是我更喜欢周朝能够统领天下,不要给我捣乱。周穆王的职业生涯前半段基本上是在马车上度过的,不知道是喜欢游玩还是喜欢打仗,每天都很快乐的为国家操心。到了后期,周穆王过得也很快乐,没有什么值得他操心的事情,周朝在周穆王的带领下也保持了以前的盛世。
后代的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对周穆王的评价都很高,认为这位喜欢旅行的帝王治国有方,是历史上很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