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完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课本上学不到的漫画中国史》。
有幸能够收到这本今年5月刚出版的新书,不仅看起来有趣,还有一种别样的新鲜感。
今年我开始接触一些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
考虑到像我这样的历史小白去看历史书可能会相当的枯燥,于是我就选择了二混子的《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系列作为入门。
以前对于这类漫画形式的书籍总是心存不屑,倒不是说我不喜欢看漫画,但意识中对“漫画”的认识就是——这是虚构的。深入挖掘一下,可能在于我心存一种“日漫”和“国漫”是完全不一样的,日漫高大上,国漫幼稚,所以会产生一种对于“漫画书”的不屑。
不得不说,无知真是可怕,特别是为自己过去的无知感到汗颜。
自从开始看书之后,我才了解到,没有“背景知识”有一些书真的很难看懂。
去年我看了一本书,叫做《从一到无穷大》,很理科的名字,讲的也是物理学的知识,因为没有“背景知识”,所以这本书我看的又累又没收获(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就是觉得不太容易理解)。
所以有一些当下很难理解的书,或者是“看不进去”的书,可以先从周边内容、与之相关、相对比较好理解的书开始读,找到一个突破口,然后再从兴趣点切入逐步了解。
就比如说二混子陈磊的《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系列,内容诙谐有趣又不失严谨,作为了解历史的“入门书”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也因为这套书,我才发现原来现在这类书籍还真不少,既吊起读者的兴趣,有能让人在笑声中了解知识,所以接到《课本上学不到的漫画中国史》的推广,我也很爽快地接了下来。
在看书的间隙,我去“朕说”公众 号也去转了一圈,以历史和百科为主,风格幽默诙谐,和《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有异曲同工之妙,“然鹅”和“蛋是”这两只“宫廷宠物”莫名有些抢眼。
而这本《课本上学不到的漫画中国史》与其说是讲历史,不如说是用严谨的态度拿出各种论据来论证那些我们“深以为是真实”的历史话题真实性的合集。
比如说,商纣王是不是真的如我们所认为的那般是个荒淫无度、一无是处的暴君?朱元璋的脸到底是“鞋拔子脸”还是圆脸?“烽火戏诸侯”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尚方宝剑能不能砍死有免死金牌的人?在古代是不是吃牛肉犯法?古人为什么以留胡子为美?……书中4个篇章版块“名人档案篇”“宫廷百科篇”“行走江湖篇”和“生活趣闻篇”来论证19个历史话题,表面看上去虽然有些“轻浮”,但实际上内容严谨仔细,书后也罗列了引用到的各类参考文献。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商纣王以及“烽火戏诸侯”这两个内容。
印象当中商纣王就是暴君的代名词,昏庸无道、荒淫无度,整日和妲己流连酒池肉林,没事还眼看着臣子炮烙,真是要多坏有多坏。
商纣王本名子受,继位时取名“帝辛”。“纣王”这个称号,是因为周要伐商,周人定下了子受的谥号叫“纣王”,“纣”的意思是残暴独断、荒淫暴虐。也就是说,周为了伐商,罗列了子受的几条大罪,让人相信周要灭商是顺应天意。
实际上,子受还是做出了一些实绩和贡献的,比如说改革祭祀;和旧贵族集团做斗争,重用平民和奴隶,唯才是用;开疆拓土,把华夏疆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和福建沿海。但开疆拓土毕竟劳民伤财,牧野之战开打时,子受刚跟东夷打完,没兵没粮,最后被周武王斩首。
所以虽然子受好色还喝酒,脾气暴躁,还喜欢用酷刑,但还是有些功绩的。
为什么大家对纣王没有好印象?主要还是明代《封神演义》的“功劳”。顾颉刚先生曾写过《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发现商纣王共有70条罪状,是各朝各代陆续加上去的:战国增加20项、西汉增加21项、东晋增加13项,并且这些罪状越写越夸张。
大约就是“看你坏,把你越写越坏”。
孔子曾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意思是:纣王没有传说中说的那么坏,因为君子憎恨处在劣势的人,所以把天下所有坏名声都归到他身上。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也是从小耳熟能详的,说的是周幽王为博美女褒姒一笑,叫人点燃烽火台,诸侯们以为有战事发生,结果到了之后发现什么事都没有,倒是褒姒看到这一幕感觉有趣就笑了出来。周幽王之后又点了几次烽火,诸侯们慢慢地不再上当,最后真到战火袭来点起烽火,没有诸侯愿意来帮忙了。
感觉和“狼来了”的故事很像。
但点个“烽火”真有这么容易吗?
前几天去看了《指环王3:王者无敌》,甘道夫在刚铎指挥战斗,为了能够获得洛汗的援助,让霍比特人皮平偷偷爬上烽火台,避开了烽火台的看守点燃烽火。烽火传递千里,洛汗收到烽火消息的时候立即集结兵力(其实在出发前洛汗已经做了一定程度的准备,否则集结时间肯定更长),实际上也要到了几天后才能真正来到刚铎进行支援。
虽然以一部电影来看中国历史有点不太恰当,但这么一想,如果周幽王一点燃烽火,诸侯不多时就全部赶来,想想似乎也不太合理。如果真的也隔了好多天才来,褒姒还能一笑,这个笑点……似乎有点奇怪了。
根据书上的考证,诸侯集结粮食马匹和士兵,花上一两个月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烽火戏诸侯”实际上很难操作。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史记》里有写,但更早的历史书并不是这么说的,比如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里就没有“烽火戏诸侯”,而是“打鼓戏诸侯”。2012年清华大学整理了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里面恰好有周幽王的故事,还是类似“权力的游戏”的故事(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课本上学不到的漫画中国史》这本书)。
虽然《课本上学不到的漫画中国史》里讲了很多让我意外的内容,但也不得不说上一句“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对历史的了解其实还处于各种媒体、各类古装剧的程度上,即使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些颠覆自己认知的内容,也不可能完全相信,毕竟有关于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即使是从正经的史书上看来的内容,也有可能是被加工过的。
就好像商纣王的故事,竟然有那么多条罪名是后世一条一条加上去的。即使是我们现在身边存在的人,我们都有可能因为个人的认知、或者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至于历史人物到底如何,谁也无法真正地客观评判。
世上没有绝对的客观,只有相对的客观,即使自认为已经尽量客观了,但实际上也是经由大脑主观加工过的。
所以看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相信书里的内容写的究竟有多么真实,只是为了让自己学着多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观察的视角越是全面,才有可能接近“相对的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