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最好的入手方式并不是拿来一些大部头来读,而是从脍炙人口的古诗文读起,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然而,这两大本选集所选固然是经典,但是还是有些厚重。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博士王能宪解读的《古诗文课》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不错的选本。
王能宪生于1954年,曾经长期在高校工作,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后到文化部机关工作,主要从事文化政策和文化理论研究。在北京大学读博士期间师从袁行霈教授,对古典文学颇有研究。著有著作多篇。《古诗文课》是他致力于古诗文的普及工作的成果,曾于十几年前结集出版。此次再版,还配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的录音和书画名家创作的书画作品。可谓图文并茂,加深理解。而作者在写作这些赏析稿的时候,力求体悟古人写作时的心境、情感、笔墨,同时力求避免主观性,并力求赏析文稿语言的通俗和文辞的优美。读起来别有韵味。
开篇即是赏析《庄子 山木》篇,材与不材之间,如何选择,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庄子和他的弟子们见到大树因为不成材而免于被砍伐,而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吃肉。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呢?到底是成材好,还是不成材好呢?庄子笑着说:“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这种处世哲学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无奈,反映了对那个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抗争。全身远祸之难太过复杂,庄子只得避而远之。
还有赏析杜甫所著的《蜀相》,正如作者所说的,杜甫是泪人。《蜀相》是一首咏怀古迹的诗,但又不止于此。同样也是饱蘸泪水的悲愤之诗。杜甫在这里不仅表达了对诸葛丞相的敬仰和惋惜之情,还借凭吊古人来抒发自己英雄无路,报国无门的感慨。开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景状物,假使人来人往,何处碧草映阶,黄莺多啼。写的颇为悲凉,渲染了气氛。后半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是诗眼所在,写出蜀汉君臣相得,反衬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最后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出了诗人的慨叹达到顶点,挥泪而别丞相祠。咏古伤时,最是感慨。怨而曲,忧而沉,悲而壮。反映了真挚的感情。最后两句也广为仁人志士们抒怀。
本书中谈到的46篇诗文,有上述两篇所代表的耳熟能详的经典,也有一些冷门作品,但同样反映了深刻的道理和真挚的情感,比如“拾叁 妙笔传奇童 柳宗元《童区寄传》”“拾肆 命之不存,钱将焉用 柳宗元《哀溺文》”“拾伍 集忠奸于尺幅,显美刺于行间 薛用弱《集翠裘》”等分别塑造了有勇有谋的童子区寄、贪财的永州人,还有一身正气的狄仁杰等形象。让人读来也是别有趣味。
这也是本书的魅力所在,还有诸多名家为本书所创作的书法、绘画、篆刻等作品,更是为本书增光添彩。这无疑是一本能让读者爱上古诗文的好书。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