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feedback还是10月,今天已经12月中旬了,时间真的好快。本学期的『专题片策划与制作』课程也已正式画上句号。那么,在这最终回的feedback里,我将会尽我所能地去诉说我的观点。【废话很多,勿怪】
上篇,我会着眼于我的作品。
作品名称:《相对触碰》
作品阐述:那边的你,有在看我吗?我真的很想知道,你和我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总是分隔两处彼此对望,却从不交流。我却愿意去认为你是懂我的,那么你呢?请让我小小地,触碰你一下吧。我怀着某种必然的心情,想去确认着什么。我是多么希望,你能给予我一个回应,让我去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分割线_=͟͟͞͞(๑•̀=͟͟͞͞(๑•̀д•́=͟͟͞͞(๑•̀д•́๑)
我的灵感来源之一:镜子。曾经我以为镜子里的【我】和现实的【我】是两个人。甚至产生一种幻想,某天两个【我】隔着镜子各做各的事情。因为这个原因,我害怕照镜子,害怕和镜中的【我】对视。所以我的拍摄对象是我自己【虽然一直以来都是如此罢了】。
灵感之二:《一条安达鲁狗》路易斯·布努埃尔 1928
这部片我看不懂,但是我很喜欢其中一组镜头。男人拿着刀片在女人眼前比划,下一幕是窗外的月亮前有一道滑动的线。好奇妙的组合呀【虽然那个割眼睛的镜头对我来说很恐怖就是了】。受此片影响,我在镜头前放置了玻璃。这玻璃可以是显示屏,体现我做了什么。也可以是镜头,记录我对我自己的反应。小小吐槽,影片放到一半,我的朋友说我的镜子很大,结果到结尾,我把那一小片玻璃拿起来,放在身前,它甚至无法覆盖我的上半身,哈哈,有种得逞的快乐。
在本课程中,我的作业们彼此之间是存在关键性的。我一直都在思考观众与拍摄者,输出与输入之间关系的转化。几乎我的作业们都是建立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构思的。
关于露脸。没错,我竟然实现了之前在feedback之中我曾经的期望。毕竟是期末作业,总要有所突破。对我个人而言,露脸就是一个突破【物理意义上也是】。而且这个作业是我一系列作业的完结之作,肯定比之前的作业要再近一步。一个人的一系列作品,肯定不能老是原地踏步的,必须要在一次一次的实验中获得经验,教训,将它精进成全新的概念,付之于自己下一次的尝试中。
另外,本课程中我的作业大多为实验性质的影像。之前我调研影像艺术家布鲁斯·瑙曼,观看了一些他早期的影像艺术作品。他的作品都比较随性,无所谓镜头的假设,背景的布置。所以我的影像,貌似是今天全班之中唯一一个没有剪辑的,也没有进行任何的后期调色与添加BGM。我理解中的实验影像,相较于剧情片更为纯粹,也就没那么依赖音乐的渲染与后期的剪辑。这有益于之前的仿拍,我想要去还原瑙曼的影片,我为了模仿而模仿,其实人家本尊就是很随性地做了,拍了。我仿拍的就失去了实验影像艺术的特色了。当然我对镜头时而聚焦失焦,已经背景音里的嘈杂声深感抱歉。
老师作为我最为认真的观众,给我的作业们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她认为我和镜头是一种陪伴的关系,最开始的时候我抗拒它,哪怕是拍实验影像,我也做不到【随性】,我会去设计镜头【避免我自己被拍到所以从不露脸】。到今天,这部片里,我终于能以一个比较自然的态度去面对镜头,我在影片里抬眼镜,打哈欠,还有无意识的搓手【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我和镜头算是达成了一种和解。我也敢于和镜头对视了【虽然持续时间很短】。
我的作业风格还挺有个人的色彩的。我是一个不爱与外界,陌生人产生过多交流的人。所以我的所有拍摄对象都是我自己。我抗拒交流,在第三次作业中我拍了一些外景,但看得出来,我还是不会与外界主动产生交流。我的作业也从来不会产生交流。不得不说从作品中很会看出作者的心理状态或者人物性格。
我回看我的作业的时候,会看出一种寂寥的感觉。仿佛这个世界空无一人,或者说其他生物被我隔绝,在这片属于我的空间里,只有我的镜头和我。此处可以插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台词:“我和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我的作业们总给我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一个普通的人,在人们不注意的角落,默默过着自己的人生。也算是我的生活写照。
课后还和朋友进行了有趣的对话,她告诉我说,她把题目读成了【相触对碰】,其实我觉得这样也很合适,我触摸玻璃,拍击它。如果这是一面镜子,那么就是两个【我】在相互触摸,击掌。感谢她提供了我全新的解读。
以上,是我本人对于我作品的阐述与总结。在下篇,我会试着去分析今天所观看到的其他同学的作业。它将在稍晚时候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