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一天,时任泉州地面十三乡民团团长,托人做媒,准备将独生女嫁给郭清伍。郭清伍,永春县龙水村人,擅长漆画。当时,泉州振美源漆篮公司蓬勃发展,龙水村男子,会油灰、漆画的大都被招进公司。这些男子中,大部分未婚。郭清伍是其中一员,对这“门不当户不对”的婚事,他不敢觊觎。这位颇有权势的父亲再三托人求婚。而成全这段良缘的,正是“永春漆篮”,是郭清伍的漆篮手艺。
这段小故事被原《福建文学》编辑郭碧良记录在《龙水漆篮传》里,无法佐证真伪,却也有趣。它印证了“永春漆篮”曾经辉煌。
“永春漆篮,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我们龙水村是独一无二的漆篮产地。”永春龙水漆篮公司负责人郭小谦,颇为自豪。
1990年的《永春县志》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2),西向龙水油漆匠,把传统产品竹篮和竹盘的胚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精心装饰图案,雕花绘画,经过三十几道工序制作,成为名贵漆篮。”
漆篮,它跟厦门漆线雕、福州脱胎漆器、浙江漆器一样,是髹饰技术的产物。
明代隆庆年间,黄成写下一本《髹饰录》。其中记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漆期内,于此有其贡。”尧舜禹时期,人们开始把漆用于食器、祭器、乐器、兵仗、文具、官室、寿器等。它们都“取其坚牢于质,取其光彩于文。” 1978年,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镇,出土了木胎朱漆碗和漆筒。早在几千年前,祖先们已把漆艺用于日常生活中。
郭小谦说:“漆篮是漆艺与竹艺的融合。”主要用于祭祀,嫁娶等民俗活动。于闽南人而言,漆篮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对于龙水人来说,“漆篮”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龙水郭孝养、郭荣保等人开始出外编制漆篮。龙水族人开始用漆篮技艺来养活自己及家人。
咸丰年间(1851~1861),族人郭永盛、郭振裕、郭英玉等一百多人,分别在永春县城、泉州、晋江、安溪等地设铺营业销路遍及闽南城乡。
民国时期(抗日前),龙水漆蓝已在福建开设多家公司,主要有:泉州振美源漆篮公司、厦门振益漆篮公司、厦门福民漆篮店等。
这一时期,“漆篮”是永春县一项重要的外汇收入。
抗战时期,各地漆器出口受限,内销几乎停滞,漆篮工厂相继倒闭。大部分工匠们回乡务农、改行,漆篮工艺慢慢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扶持下,漆篮逐渐恢复生产。
现今,永春漆篮已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销往闽南城乡、台湾、东南亚各地。
漆篮,是龙水村重要经济来源。它见证龙水村几百年历史文化,并由此可窥见中国近现代时期的社会经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