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复殖目吸虫成虫形态
1、外形:呈叶状或长舌状,背腹扁平,两侧对称,不分节;血吸虫除外。
2、附着器官:具有口、腹吸盘
3、消化系统:退化,有口无肛
口→咽→食管→左右两个肠支→盲端
4、生殖系统:雌雄同体,血吸虫除外
复殖目吸虫虫卵形态
1、形状:椭圆形
2、卵壳:一般一端有卵盖,血吸虫卵除外
3、内容物:含1个卵细胞及多个卵黄细胞,或含一毛蚴
生活史
1、间接型生活史;需要1-2个中间宿主,是生物源性蠕虫
2、虫卵必须入水才能发育
3、基本发育过程相似:
卵→多种幼虫(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 →成虫
进行世代交替:有性生殖(终宿主) + 无性生殖(中间宿主)
4、致病的均为复殖目吸虫,所致疾病均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肝吸虫
概要
1、肝吸虫,又名(中)华支睾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终宿主的肝胆管内,引起的疾病称为华支睾吸虫病或肝吸虫病,被WHO确认为胆管癌的I类致癌物
2、终宿主(人及其他哺乳动物)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属于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为亚洲。
形态
一、成虫
形状:虫体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呈葵花子状
大小:10-25mm×3-5mm
颜色:虫体活时淡红色,死后灰白色
吸盘: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位于腹面前1/5处,口吸盘大于腹吸盘。
消化道:有口、咽、食管及两支肠管,肠管末端为盲端。
生殖器官:雌雄同体
睾丸1 对,呈分支状,前后排列
卵巢,呈分叶状
受精囊,呈椭圆形
子宫内含大量虫卵
卵黄腺颗粒状,分布于虫体中段两侧
二、虫卵
1.大小:常见蠕虫卵中最小者
2.形状:形似芝麻
3.颜色:黄褐色
4.卵壳:前端稍窄,有突起的卵盖,卵盖边缘卵壳外凸形成肩峰样突起,
后端钝圆,有一结节样突起,称为小疣
5.卵内容物:卵内有成熟的毛蚴,仅能看到轮廓
三、幼虫
1、毛蚴
2、胞蚴
3、雷蚴
4、尾蚴
5、囊蚴——感染期(图片见PPT)
圆形或椭圆形,囊壁较厚,分两层,囊内含有不一条蜷曲的后尾蚴,可见排泄囊,内含黑褐色折光性颗粒.
生活史
一、生活史图解
二、小结
1、间接型生活史,有2个中间宿主
2、保虫宿主:猫科和犬科动物
3、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赤豆螺、纹泽螺、长角涵螺)
4、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5、成虫:
寄生部位:肝胆管内
食 物:以胆管黏膜、组织液、血液等为食
产 卵 量:1600-4000个/条/天
寿 命:20-30年
6、感染阶段:肝吸虫囊蚴
7、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经食物传播,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淡水鱼虾(食源性)
致病
一、致病机制
主要为虫体的机械刺激和分泌代谢物所致
急性感染(→胆管内壁上皮及周围增生→ 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胆管阻塞→ 胆汁瘀积→ 阻塞性黄疸→继发细菌感染)→胆管炎、胆囊炎、肝脓肿
慢性感染(→纤维组织大量增生→邻近肝细胞受损→肝纤维化)→肝癌
虫卵、死亡的虫体、脱落细胞→胆结石
虫体长期寄生(→胆管壁上皮细胞腺瘤样增生)→胆管上皮细胞癌
二、临床表现
1、轻度感染:症状不明显或仅有上腹不适
2、急性华支睾吸虫病:潜伏期7-40天,起病急,腹泻、高热、寒战、肝肿大、黄疸、类似急性胆囊炎
3、慢性华支睾吸虫病:消化道症状为主,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大等,晚期患者出现肝硬化、腹水,或癌变
4、儿童青少年感染:严重反复感染影响生长发育,出现侏儒症
实验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
粪便检查:
粪便直接涂片检出率较低,需要多次检查。改良加藤法(浓集法)应用最为普遍。水洗离心沉淀法可提高检出率。由于卵小,对可疑患者需多次反复检查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检出率最高):
收集患者十二指肠引流液直接涂片检查。检出率100%。操作麻烦病人痛苦,非特殊需要不用
二、免疫学诊断
ELISA及改良后的ELISA
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二、影像学检查
B超、CT(更优)
流行
一、流行环节
传染源:肝吸虫患者、带虫者、保虫宿主
国内已报道的保虫宿主有33种,猫和猪为主要传染源,猫的感染率达到100%
传播途径: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淡水鱼虾或饮生水而感染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如何杀死?
1mm 厚的鱼片中的囊蚴60℃ 需15秒钟杀死囊蚴
高浓度的白酒、芥末、醋、大蒜均不能杀死囊蚴
囊蚴在90℃时1秒钟就可杀死
囊蚴在3.36%醋酸的食用醋中可活2小时
在酱油内需经5小时才全部死亡
防治
1、控制传染源:吡喹酮、阿苯达唑
对患病的保虫宿主进行驱虫治疗或捕杀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防治虫卵污染水源,及时清理鱼塘、控制淡水螺
3、保护易感人群:不食生的或未熟的淡水鱼虾,不饮生水,生、熟砧板、刀具分开,不用生鱼虾喂猫、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