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带着梦想,我决定外出闯荡一番。我觉得,理论与实际结合、责任与担当才是最能促进技术快速进步的。于是,我从泰瑞辞职,决定去做一名CNC编程师。
很快,我在常平司马的一家电脑锣加工中心找到了一份编程工作。说来也幸运,面试时老板考的是分模和拆铜公——这不能怪老板,因为他自己就是编程师出身,自然知道这是一个传统编程师最重要的内容和能力。而这恰好是我最擅长的部分,所以很顺利就通过了。
工资要了5500元,老板也没犹豫,直接答应了。
第二天,我就搬过去上班了。厂里给我安排了一个单间,离电脑锣车间很近,方便随时查看加工进度和处理突发问题。
这家加工中心原本有一个编程师,是老板自己带出来的徒弟。听说他家里有事,半个月后就要离职了——现在想来,大概和我的心态一样,想出去闯闯。
那时候,很多模具厂都没有专门的3D分模设计师,主要还是靠传统的2D设计排位。剩下的工作,比如分模、拆电极,基本都是CNC编程师搞定。更有甚者,有些连产品的3D图都没有,只有2D图纸,或者只有实物样品,得先测量画产品图,再拆模。这大概也是我以前在泰瑞时,手下那个陈建明只会2D设计的原因吧。
老板最近接了很多模具加工的活,大部分都没有3D模图,只有产品3D图,而且都是玩具模,每套模具上要同时开好几个产品,所以根本忙不过来。
我来了之后,老板就把这些分模的活全丢给我了。编程部分还是由他徒弟负责,当然,特别复杂的模仁还是老板自己编程。
前半个月,大家配合得挺顺利。半个月后,他徒弟如期离职,而分模的工作也差不多完成了,于是我开始接手一部分编程任务。
工作两三天后的一个下午,我正在电脑前调整刀路参数,一个操作工突然过来叫我:“肖师傅,老板让你去他办公室一趟。”
我放下鼠标,心里隐约有些不安。推开二楼办公室的门,李老板正坐在那张红木办公桌后面,手里翻看着几张手写出来的加工程序单。见我进来,他示意我坐下,然后轻轻关上了门。
“肖工啊,”他推了推眼镜,语气平和但眼神犀利,“这几天我看了你编的程序,感觉......”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用词,“感觉不太像有长期编程经验的人做出来的。特别是昨天那个D16的白钢刀,居然断刀了,这种情况在我这里还是第一次遇到。能跟我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我的心猛地一沉,手不自觉地握紧了膝盖。办公室里老旧的空调发出嗡嗡的响声,窗外的机床声隐约可闻。
“老板,其实......”我深吸一口气,决定实话实说,“我做编程确实还不到三个月,之前主要是做铜公加工,模仁钢料的编程经验很少。能通过面试,是因为我原本是做模具设计的,对分模和拆电极比较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