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必要
大脑中需要具备“清晰”和“准确”的概念,但涉及到具体问题的处理时,依靠某一个概念往往还不够,看清一件事,处理一个问题,需要由大于一的概念组成的“最小必要条件”,所以,关于“智商”的第三个关键词就是“必要”。
比如一位中学班主任,每天需要应接不暇地处理各种乱七八糟的事物,这里面有来自上级的要求需要执行、有来自学生的各种意外事件需要处理、有来自家长的期望和质疑需要解释……。想要让这几个方面都感到满意,班主任的大脑中需要具备许许多多的概念,才能理解领导的真正意图,帮助学生专心学习,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很多人会感到头绪杂乱,需要处理的事情之间甚至还有矛盾和冲突,一种做法能够让一方满意,但另一方可能就不答应。怎么从这种无头绪的忙乱中解脱出来呢?一定要找到大家对班主任这个职务的认知和期待中的那个“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要理解班主任工作需要做到的“最小必要条件”。
这个“最小必要条件”就是“安全”和“成绩”。很简单,领导一定希望考试成绩高,同时学生不能出事儿;家长和领导的关注点是一样的;学生可能不一定关注“安全”,甚至都不关注“成绩”,可是,至少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班主任能帮他们的其实也就是这两点了,他们期望从学校中学习和获得的东西,不是当下的班主任能够给予他们的。或者,班主任帮助他们提高考试成绩,就是给他们未来有机会真正学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能力和方法,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理清了“安全”和“成绩”这两个“最小必要条件”,下一步就是对“安全”和“成绩”这两个概念进行“清晰”“准确”的思考和解读。准备了清晰、准确的必要概念,寻找能够将这两个概念完美执行的具体措施,投入实践,在践行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具体的方法,逐步总结出效率最高的方法,实现建立在“安全”前提下的考试成绩的提高。这时候的班主任,完全可以从繁杂的事务中理出头绪来,抓住重点,专心突破,细枝末节,一概不问。
四、多少
说到处理具体事物的“智商”,就能够发现除了“清晰”“准确”以外,“必要”的意义同样重大。“必要”的概念如果不充足,解决问题时依然会做出决策上的偏差。怎样尽可能获得充足的“必要”条件呢?大脑中各种概念的数量的“多少”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大脑中准备了足够多的“清晰”“准确”的概念,在处理具体问题是就可以从中选择出充分的“必要”条件,如果原本准备的概念不够多,面对问题时,虽然能够发现“必要”条件,但是难以掌握“充足”的“必要”条件。
所谓的“智商”高不过就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处理某种问题时,有着“清晰”“准确”并且“必要”的概念的人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强,但让他处理另一个问题,他可不一定能够做的很好。这是因为面对新的问题,需要另一方面的“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大脑中这些概念的数量越多的人,处理不同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而不仅仅只是在某一方面表现出高“智商”,而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智商”平平的样子。
所以,“智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提高甚至是可以“升级换代”的。在影响“智商”的提高和“升级”的要素中,核心要素是大脑中的各种”概念“,这些”概念“必须”清晰“”准确“,而且数量要尽可能的多,才能在处理具体事务时,选择出”必要“的充分概念,帮助我们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