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过去总是惊叹
为什么别人一个月可以看那么多书?
哪来的这么多时间?
但自己真正行动起来就会发现
任何细碎的时间都是可利用的
结果是顺其自然的
很多事情其实不是没时间去做
而是你没有把你的时间分配给它
说到底是不够重视
这个十一月很充实
书单总览
1 1031-1102 | 《耳朵借我》
2 1103-1105 | 《不去会死》
3 1106-1107 | 《中国近代史》
4 1108-1112 | 《我们台湾这些年》上下册
5 1109 | 《给初学者的绘画手册》
6 1113-1115 | 《创业36条军规》
7 1115-1118 | 《FBI心理术》
8 1119 | 《热风》
9 1120-1123 | 《你好旧时光》123辑
10 1127-1128 | 《顾城 哲思录》
11 1128-1130 | 《影视动画分镜头绘制技法》
12 1130-1201 | 《合适》
独立简介
《耳朵借我》
这个月最喜欢的一本书,音乐讲述台湾的一个时代。从“戒严”到“解禁”,音乐世界的沉浮,背后是音乐人的热情与倔强,坚守和执着。专业的素养、真挚的表达成就好音乐,入耳更入心。
“我的耳朵不必借你,你的耳朵当真不赖”。
《不去会死》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一次环游世界的骑行经历。一路感受自然的奇迹,想要找到自己心中最好的一处风景;结交了一些好友,分别又重逢的缘分妙不可言,作者终于完成了心中多年的梦想。最重要的就是踏出开始那一步,上了路就不回头。
既然降生到这世界上,我就要好好看看它。
如果靠自己的双脚达到抵达目标,与美好事物相遇时的喜悦,也将会是最大的吧。
《中国近代史》
这本书道尽中国百年演变,但只有短短六万字。不赘述,不偏激,娓娓阐述这段历史的本质。
如果自己当时阅读这本书时更静心会更好。
《我们台湾这些年》
因为看了《耳朵借我》便想要了解台湾这些年的历史与发展,于是找到了这本书。分上下两册,从作者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讲述了台湾从1977(作者出生)起近30年的点滴变化。小到日常生活,大到政治局势。风起云涌,“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给初学者的绘画手册》
非常基础的入门手册,从绘画工具开始介绍,到后面是各种具体图画的绘画步骤讲解。一天里,我快速粗略地浏览了一遍,实在不好意思地说自己还是不会画画。
《创业36条军规》
这是上学期被列在我的“经济理财类”书单里的一本书,作者以自己丰富的创业经历总结出了36条经验,通俗易懂。并且很多道理并不只适用于创业,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其实是共通的。
《FBI心理术》
如何从各种微表情、小动作等方面判断一个人在说谎?如何诱导说谎者说出真相?最后还介绍了“冷读法”,看完让我有一种出一套心理测试题的冲动。但书归书,列举了大量理论介绍,然而运用到实践中并不容易。
《热风》
这本是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他说“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因为这正如白血轮之酿成疮疖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则当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证明着病菌尚在。”但存留下来亦可让后人鉴之。
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
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你好旧时光》
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网剧开播了,于是把这个故事再重温一遍。却发现,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曲其实也蒙着一些暗暗的灰光,只有林杨是最纯粹的小太阳。他人生最大的困境,恐怕就是余周周了,但谁说那不是最大的甜蜜呢?再看一遍就再有一份感触。
to be continued...
《顾城 哲思录》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我觉得它适合在任何时候任意翻开一页读一读,多少遍都可以。以“断章体”的形式,大多都摘录自《顾城文选》,同时也收录了他的二十余幅画。从“人生”、“诗”、“中西”、“生活”、“传统”、“书”感受顾城的精神世界,也给自己以启发。
《影视动画分镜头绘制技法》
因为专业需要想学习画分镜,在微信阅读上找到的相关的书很少。选择了这本书,其实编写成的是一本教材,只让我对分镜头绘制有了初步了解。更多的还是需要实践,下个目标→《STORYBOARDING分镜头脚本设计》
《合适》
这本书的主旨就是,用“不同的算法使配对达到最合适的目的”。利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肾脏移植”、“升学择校”、“相亲配对”、“牌照拍卖”等,介绍了TTC算法、延迟接受算法等。从单边匹配到双边匹配,再到拍卖问题,要想获得最优解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即“表明自己真实的想法”。投机策略对人对己都无益,终究抵不过强核配置。
说起来,读书确实是私人化的,毕竟“喜欢”是主观感受。
对我来说,读书
一是未知的惊喜
与每一本书相遇都是缘分,如果恰好它说的正印证了你的想法就产生了共鸣,探索的过程本就有趣,何况还充满不确定的收获;
二是有目的地索取
我因为需要某一方面的知识而去找一本书来读。
然而,看的越多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而这又驱动我继续阅读。
总之,是一件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