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的女人,她们的美貌与风度,以及社交能力,取决于她们是否嫁给了一个出色的男人。到了60年代以后,女人再不甘心扮演一个任人摆布的花瓶角色了。
据说有一所这样的学校,专门针对培养女性社交礼仪和风度气质的贵族学校,又称“精修”学校。学校设了多门学课,有服装搭配、烹饪厨艺、社交礼仪、旅行常识、风土人情等着眼于国际交往的培训。
那么如果让女性朋友做一道选择题,会得出多少种答案来?
在美貌与智慧上和在智慧与品德上,如何选择?
答案定然会千奇百怪,但在大众的观念里,或许有一个答案会浮出水面,那便是品德至上。
因为有美貌而没有智慧,如同春天里的鲜花,到了时间它会褪色;如果有智慧却缺乏品德,则如同一台不受控制的机器,它会疯狂。不论对于什么事,“疯狂”都是不吉利的字词。
虽说年少时多有“轻狂”,但仍存在“夸大其词”的嫌疑,千万不能轻视“少年得志”。
花花世界,芸芸众生,大器晚成者甚多,三十四十成才的人不胜枚举;五十六十成功的人也不足为怪。
成名最早的莫过于民国作家张爱玲,她16岁就在文坛崭露头角,随后笔耕一辈子,为世人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
早些年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成名要趁早!
大器晚成未尚不可,为什么一定要趁早?像张爱玲那样,16岁就发表文学作品。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16岁的张爱玲与76岁的张爱玲有很大差距,人们所说的“趁早”是针对她的人生价值观而言的,不是因为她的作品。
在张爱玲情窦初开之时,她任性地陷入了那场青涩的苦恋,与一个有妇之夫纠缠不休,且乐此不疲。由此亦见得张爱玲的成熟也只是体现在她的作品里,所以,对她16岁时写的作品,就应当用16岁的水准去欣赏,那是没有掺杂半点矫揉造作和急功近利的成分的杰作。
然而,艺术作品于生活而言,终究还是太抽象,欣赏者往往只见它山花那样的娇艳,却极少美心其泥土的芬芳。
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爱情也像她的作品,略带几许温婉与奢华;几许缠绵与叛逆;几许沉郁与愉悦。这或许与她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有关,她是瞧不起那种整天守在家里,事事听丈夫的,伺候丈夫的所谓淑女,她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比较符合现代女性,要学习,要培养自己良好的礼仪风度与气质。
事实是,成为现代淑女,对集体和企业也很重要。
如果用“急功近利”装点“少年得志”,那么“大器晚成”就显得有些笨拙。
少年得志是人生的美;大器晚成是生活的美。
人生的美在于个人对生活的体验;生活的美在于个人对人生的修养,两者既可以同步,也可以先后错开。但无论对哪种美的感受,无非都是体现在,努力完善个人品德的修养上。
当潜意识里有了这样的内涵,就不会患得患失,从而朝着一个方向慢慢地走,逐步打造出独立的人格。
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王阳明,晚年选择辞官归乡,实现思想的升华,他认为这样做有助于达到精神上的超脱。这其实是基于他独特的人生态度,而这种态度正是由他的性格和身份造就的。王阳明生于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相当混乱,尽管他仕途历尽坎坷,但他坚持勤勉治学,立志要拯救人心,于是创立了心学体系,取得了卓越成就,并对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影响深远。
王阳明的人格与东晋诗人陶渊明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和“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心境不谋而合。陶渊明疏远官场,选择了归隐,因此过上了“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
然而,如果没有独立人格或独立资产作为支撑,"选择与爱"都将变得既飘缈又艰难。因此,"选择与爱"的实现需要能力和品德的支持。当拥有了独立人格或独立资产时,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在古代,这种观念似乎只适用于有权有地位的男人,而对于女性来说,要实现这样的愿望,简直是异想天开。
中国四大美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凭借自己的美貌与智慧,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性别的界限,获得了她们想要的生活,也赢得了历史上难得的赞誉和地位。
但同时,她们并没有挣脱作为男人“附属品”的宿命,譬如杨贵妃甚至因为出众的容颜招来祸害。在长安马嵬坡,卫军请诛杨氏,李隆基无奈照办,杨贵妃则犹似一枝春带雨的梨花,仍含情凝视着这位曾经在昭阳殿里,与她无比恩爱的君王,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是叩谢还是怨郁,只见那锃光瓦亮的凤钗落了一地,却没有人敢收拾。
在古代对于这样惊心动魄的新闻很寻常。
西楚霸王项羽在汉军被包围于垓下,四面楚歌响起时,他也大惊失色,夜里起身在帐篷里饮酒散愁,对美人虞姬和他的乌骓马,发出悲凄的慷慨: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兮奈若何?项羽实在放不下这两件宝贵之物。美人表示理解与配合,项羽却泪如洒雨。
虞美人不傻,她听出了项羽话中的意思,于是只得选择自刎,让项羽了无牵挂地逃潜,项羽还想东山再起!但是对于虞姬来说,君王赐死,是一种荣幸!她不像杨贵妃,是在卫军浩荡势力的逼迫之下,一步一步沉重地走向生命的深渊。
古代也不乏富有反抗精神的巾帼英雄。如果杨贵妃与虞姬能学得如花木兰一身好武功,英勇杀敌,自己闯出一条路,或许她们还能当女王。只是历史没有如果,但这两位绝世佳人的人生格局都一样,无外乎有权男人的附属品。
时代的进步在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在铺满鲜花的路上,或在掌声如雷的路上;在实现心中愿望的路上,或在追赶的路上,现代女人的价值虽然不能以“我行我素”来衡量,但一定可以做到八面玲珑做自己。
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到气候;从世界到社会;从职场到家庭;从集体到个体,最后又从社会到世界,到自然,到人类宇宙,如此循环,个体皆在打造一系列的自修课程,比如素养自修、人格自修、独立自修、竞技自修,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将自己逼成一个强者。
先不管哪类自修是否到位,首先对自己要有信心,这是最重要的。
自信不等于自大,要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然后以谦虚的姿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做自己该做的。
然而,人们为了完善多项的自修,不得不戴上面具做人:为了争名夺利,不得不与喜欢说三道四的人交往;为了笼络人脉,不得不逼自己做个老好人;为了自我保护,不得不谨慎小心,观颜察色。不知不觉地将个人塑造成一个假体,他们把人生当舞台,把社会当背景,像“演员”演电视剧那样,努力扮演观众认为是完美的角色,因此在名利或权益的诱导下,对于失去的一些可贵的东西似乎不那么重要,只是不知为什么,自己越走越远,而别人却越走越近。
没错,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们常常会在得失之间徘徊,像是走在“十字路口”,心头会不经意地被陷入生活布下的迷宫。其实,得失是生活的学问,关键在于个人的价值取向,当你认为什么东西重要,就取什么;在取舍上,要努力排除一切外界干扰,便以理智地作出正确的选择。
选择比自信更重要,但选择不能没有自信。如果选择做事业强人,那么可能会很少时间放在家庭里;如果选择做舞者,就必须保持苗条身材,这样就要节制吃零食的自由;如果选择.......。
自由选择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在取舍之间,自我修炼,注重成长,从中领悟到生活的道理。
王阳明虽然辞官返乡,但他绝非逃避现实的苟安,他是在纷扰尘世间,寻得一处清静,是对内心深处的更高追求,通过“隔离”尘世的喧哗,为自己营造一个恬谧的空间,以便反刍过往,咀嚼生活的真谛,以严苛的标准审视内心与行为,力求在折中之道上找到平衡点,实现个人修养与智慧的双重升华。
这样的选择,不仅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更是对心学的深刻体悟与实践,展现出了王阳明超然物外,而又心系苍生的豁达情怀与高尚情操。
普通人也许难以做到这种大无为的精神,况且个体是比较出来的,相对社会,单位是个体;相对单位,家庭是个体;相对家庭,个人是个体,因此要做个怎么样的人,取决于个人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程度。
如果没有比较而言,个体就只是个体,世界就只是世界,因此,世界或者个体,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个世界可能会因为个人的选择或爱而受到影响,所以作为普通的人,只需把握好自己的一个方向,即便过程会慢点,也仍然会获得独立的人格。
自然界有言:一叶知秋来,一花一世界;这是大自然在考验人的判辨能力。
但是人与自然相比,确实太卑微了!收起不可一世的骄傲,做好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