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书店、图书馆?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hi,我是悦啊。

前天从书店回住的地方,路上听博客的时候有一期节目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就是《小酒馆》的一期☞在知识触手可及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图书馆?

网上搜索相关的时候,发现今年五月《人民日报》也发了一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图书馆?》的文章。

的确,在现在这个数字化的社会,在所有资源都汇聚到了互联网上的时候,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认知中信息的聚集地,很多人选择阅读电子书、查阅电子文献等,逐渐去图书顾或者书店的次数越来越少。

相比而言,建造一个图书馆或者书店,需要更多的资源,这种高成本,低回报的方式逐渐在拖垮一部分书店或者图书馆,这使得一部分正在积极努力转型。

其实我也是比较喜欢电子阅读的,其实我爱上阅读也是受身边人慢慢影响,文章中多次提到了“静姐”就是影响我的贵人之一,加上在前公司领导开辟了读书会,也打造了图书阅读的地方!

后面在闲暇碎片化就是微信读书比较多,特别是通勤的路上,或者在做一些不需要费脑子事情的时候,戴着耳机🎧输入,享受宁静的时刻!

所以,我不否定电子阅读的便利性,特别是满足“碎片化”阅读需求,这也是比较契合当下的社会特点。

前天听博客的时候,听到雨白说在伦敦地铁🚇上看书是很普遍的事情,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伦敦地铁没有信号😂,我每次出行,在地铁上偶尔也能发现一些看书的人,每次我都会细心观察这个独特的灵魂!

这种灵魂特质的人会让人感觉很舒服,不在乎周边的环境,不在乎周边的异样眼光,专注于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欲。所以这个时代对于书籍的爱好,电子产品虽然方便了我们达到目的,但是有一些东西是取缔不了的。

因为,图书馆、书店能够提供的“氛围感”是冷冰冰的电子阅读所无法替代的。图书馆对于爱阅读的人来说,是一个宝贵的空间,是诗意的栖居之地。

在这里,每一个人不仅能够全身心的沉浸在书海当中,还能够遇到更多的同龄人,一起阅读一起感受,这是人与人、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我去到一个城市,在闲暇之余总会搜索周边的书店或者说图书馆,因为他们让我心安,让我更好的了解这个城市。

每一个城市都会因为他们的图书馆和书店更加的有魅力,任何一座重视文化和知识的城市,图书馆和书店总是星罗棋布的。

记得某一个历史老师说过:“一座城市的图书馆、书店的多少和规模,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对于这句话,我深以为然。正是有了阅读的空间,承载着知识的书籍才能像星河一样流动,在城市里奔流不息,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气息。

现代生活是讲究效率和效益是不假,但是同样也不可缺少的是精神的需求。正因为图书馆、书店的存在,在城市里忙碌、奔波的人,才能找到精神的归属。

2020年6月,工人吴桂春写下的一则图书馆留言,后流传于网络:

我来东莞十七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

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

今年疫情让好多产业(企业)倒闭,农民工也无事可做了,选择了回乡。

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

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农民工。

虽然各种原因让吴师傅选择离开,但是因为他爱读书,带阅读的习惯,加上让更多人看到了留言,后来能够留下来,在图书馆工作,当文化宣传大使。

当你爱上某样事物的时候,其实你的命运齿轮已经在悄然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物质需求在逐渐满足,转而像精神需求的探索,特别是我们老龄化的加剧,更加会促进这一现象加速。

其实我去图书馆看到的现象,老年人的占比是远超年轻人的,其实就是父母带着小孩子去环境影响,类似“孟母三迁”的效果。

对于以后,我估计纸质化的阅读会慢慢增加,因为纸质会带给人治愈的效果,让时间缓慢流过我们的生命。

加上昨天跟一个书店店长聊天,现在的书店早已经不是传统的书店,现在的书店是以书籍为载体,配置了图书售卖、深度学习卡座、餐饮、财商启蒙、学生托管、IP周边等。

当然书籍的情怀还是有的,但是也得活着不是吗?对此我深以为然。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节奏快,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坐着读本书确实不太容易。”习近平总书记面对这个现实又充满期待,指明了一个方向:“书香是一种氛围。”

需要把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以及其他等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

最后、

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图书馆和周边的一些书店滋养着民族的心灵,滋养着文化的自信,历久弥新。

有时间,我们不妨推开图书馆和书店的大门,走进去。

你会发现,那里收存展示的不只是书叶墨香,还有一个民族拥抱知识,拥抱文明的滋滋身影,对待历史,对待未来的坦坦心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