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796天。
所谓民以食为天,食物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喜欢的话题。小孩子喜欢零食,大人喜欢美食,特别是《舌尖上的中国》一系列的美食片出现,更引发了大众对饮食文化的关注。
在日本的流行一种名叫“食育”的教育方式。围绕食物主题开展相关知识教育和实践活动。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肥胖症,高血压等等健康问题层出不穷。
2005年日本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饮食教育的法律《食育基本法》,要求从小对小朋友进行食物营养、食品安全、饮食习惯、自然关怀、感恩之心等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从而培养小朋友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丰富有爱的内心。
目前在我们国内,上海市也将食育课在一些中小学作为试点课程展开。力图通过各类有趣的形式,提高家长和孩子们对食物相关知识的观念。
今天分享这本《最爱巧克力》,要知道许多小朋友都喜欢的食物其中就有巧克力。现在市面上的巧克力品类繁多,常见易得,但这样也许会给小朋友造成错误的认知,仿佛巧克力就出生在商场的货架上。
其实,巧克力来源于热带地区的可可树。而可可树需要享受充足的阳光,吸收充足的水分,才会在树干和树枝上结出淡绿色的可可果实。打开可可果实后,我们会发现里面的可可豆还包裹着一层白色的,黏黏的物质,需要将可可豆包裹在芭蕉叶中,静置一段时间进行发酵。
这一层白色的物质才会消失,可可豆才会变成我们常见的棕色,发酵后的可可豆需要在太阳下晾晒一段时间,蒸发掉自身的水分后,才会被大卡车运送到专业的巧克力加工厂。
在工厂里可可豆会依次经历筛选、烘烤、去壳、研磨加配料、搅拌、调温、装饰等等一系列的步骤,才会变成我们认知中的固态巧克力。虽然工厂里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机器在操作,还是需要工人们在一旁关注着机器的运转状态。并在机器出现故障的时候,进行及时的修理。
裱花这类装饰性的操作,有时候也需要工人们一个一个地进行点缀,点缀包装之后的巧克力才再一次地坐上卡车,被运输到商场的货架上,成为大家喜欢的零食。
有趣的是,在巧克力诞生之初,它可不是作为甜品,而是作为药物存在的。食用可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在拉丁美洲的中南部地区玛雅人开创了食用巧克力的历史,他们把可可豆研磨成糊状物,加上辣椒、香草等等配料泡成饮品,这种苦涩的饮品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让人喝完产生一种兴奋的感觉。
人们将巧克力作为神赐予的食物,并赋予它宗教信仰般的意义。到了1915年,欧洲人横跨大西洋,终于接触到了可可豆,并将它们带回了欧洲。一开始欧洲人将可可豆当成可以治愈疾病的药物。后来他们发现在可可饮品里加入糖和蜂蜜等等佐料后,饮品变得非常美味,这一做法逐渐在欧洲皇室贵族当中普及开来。
至于巧克力饮品是如何发展成为固态强有力的,这就要归功于1828年万·豪顿发明的可可压榨机。这种机器能够将可可豆分离成可可粉和可可脂。可可粉可以直接被制成饮品,是巧克力味道的主要来源。可可脂是一种呈淡黄色的油,它才28℃后开始慢慢软化,33℃后会迅速地转化成液态,人体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6-37℃。
所以只要加入可可脂,巧克力就能在常温环境下保持固态状态,而一旦进入了嘴巴里,就能迅速地融化,不过当时在欧洲,可可的价格非常地昂贵,巧克力只能被有钱人享用。直到1875年,瑞士的雀巢公司,在巧克力中加入了牛奶,发明了牛奶巧克力。这一状况才得以改变,由于牛奶比可可要便宜,牛奶巧克力的成本也就大大地降低了。
随着牛奶巧克力的推广,到了二十世纪巧克力不再是上流人士的奢侈品。普通大众也能够开始享用它的美味,那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巧克力的呢?
据记载,中国第一位接触巧克力的人,他是康熙帝,当时中西文化交流非常地频繁,不少西方的传教士会带着新奇的食物访华,而巧克力也是其中一个。
康熙帝曾经患过非常非常严重的疟疾,试过许多方法都没有效果,后来使用了法国传教士进贡的金鸡纳霜才被治愈。此后康熙帝就开始接受西洋药物治疗疾病了,由于当时的巧克力和中药的状态很相似,尝起来也是苦苦的味道。
因此,康熙帝便将巧克力当作药品对待,但是食用一段时间后,康熙帝发现巧克力对疾病没有什么治愈功效。所以官方便禁止了巧克力的进贡,直到后来,巧克力通过商业渠道和各大营销手段才在中国普及开来。
现在国内巧克力的各个品种层出不穷,质量参差不齐。判断巧克力的品质主要依据巧克力中可可的含量。可可含量越高,巧克力的品质就越好。黑巧克力的可可含量在70%以上,添加的其他香精辅料比较少。
因此相对于其他巧克力,黑巧克力更为优质。适当地食用黑巧克力,不仅不会影响到体型保持和牙齿健康。相反黑巧克力中有一种名为单宁的物质,可以减少牙菌斑的产生,有助于预防龋齿。
一般来说,每个人每天食用量控制在100克以内比较合理。其实,巧克力受到如此多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象征着浪漫幸福这类广告推销的词语。
经过科学的验证,巧克力中的苯乙胺是一种能让人类感受到快乐和浪漫的物体。食用巧克力也能提高大脑内的一种叫做塞洛托宁的物质。它可以让人保持内心平静,减少焦虑。
所以吃完巧克力之后,人的大脑内确实能够产生幸福的感觉。虽然吃巧克力让人感到快乐,但它会有一种臭臭的味道。
这是因为巧克力里面中有一种叫做二甲基三硫的物质,会发出臭臭的味道,像韭菜、洋葱也含有这种物质。所以,巧克力有些臭味是正常的现象,不过这种臭臭的味道也是巧克力的风味独特的地方。只有巧克力的味道和气味共同作用于人的鼻腔、口腔触发人的味觉,嗅觉,触觉,巧克力的魅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但是巧克力的魅力只能被人类享用,我们的宠物是不能吃巧克力的。巧克力中含有可可碱,这种物质有点儿像咖啡因,它会让人的心脏加速跳动,血管扩张,还可以让我们的肌肉得到更多的能量。可是过多的可可碱会让心脏跳得太快。最终导致恶心,心脏病猝发,甚至死亡。
吃一两块巧克力不会让人类身上产生任何的不舒服或者产生伤害,但是狗或者猫咪这类宠物,代谢可可碱的速度就要慢很多了。可可碱就会在它们的体内堆积,导致它们生病。而且猫狗比人类小很多,所以就算只是一点点的巧克力也足以对它们造成伤害。而且在猫狗当中,猫通常比狗受伤的几率小一些,因为猫尝不出甜味,巧克力对它们的吸引力没那么大,但是狗却能分辨出甜味,更容易中招。
其实不仅仅是巧克力,小朋友常常接触的其他的食物,背后也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知识。小朋友们完全可以通过探索这些食物来了解周围的世界。
日本著名的料理研究家中山章子发现了这一现象。她联合了许多家食品权威机构,打造了一套专门针对于3-10岁小朋友的食物科普丛书《大自然中的美食》。
这套丛书选取了生活中最最常见的食物进行讲解。分别有巧克力,大米,大豆,蜂蜜和牛奶。中山章子本人倡导尊重自然,赋予食物最原始的味道,烹饪出美味而真诚的食物。
在这套丛书当中,可以感受到中山章子对于食物满满的喜爱和关怀。丛书内含有大量高清拍摄图,配合细腻俏皮的语言,将食物从大自然当中走进家庭中的每一步,讲述得直观而清晰,很容易将小朋友带入大自然中,全面激发他们的感官功能以及想象力。
要知道孩子们,一般是先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等感官认知世界的,然后再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逻辑思维。这套丛书的设计恰恰符合孩子们的认知习惯。特别是作者在排版图片的时候,特意就选择了笑得无比灿烂的农民和小朋友们。在阅读时,可以非常直接地感受到他们劳作和收获时候的幸福。
文字表达方面,作者从小朋友的视角出发。叙述得童真可爱,仿佛就是一个小朋友在围观食物制作过程中发出的感叹。虽然书中涉及了许多的内容都是常识,但对小朋友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而且不仅仅是小朋友,相信许多大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收获到一些新的知识,仿佛再次回到童年,对世界充满诸多的好奇。
除了讲述食物如何生产之外,作者还针对每一种食物提供了简单的DIY方式,建议大朋友和小朋友们一起在家里动手制作。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食物的认知,而且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升温。相信这段快乐的亲子互动时光,能够成为小朋友成长道路上的美好回忆。
无论DIY的结果如何,这种亲身参与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当下许多小朋友,从小就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车水马龙的城市景观就是他们全部世界。
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小朋友关注食物,陪伴他们一起探索事物背后的知识与故事,不仅能让他们更加敬畏大自然的力量,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更重要的是能让小朋友在了解食物的过程中,感受到食物中汇集的每一份爱与温暖,感受到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