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上(2)
八、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蘗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孟子说:牛山上曾经生长过极其茂盛的森林,但就因为地处国都附近,年年被滥砍滥发,那么它还能有茂盛的森林吗?即使这样,以其雨露滋润,过了一段时间后,总会有新的树苗长出来,但放牧到这里的牛羊又来啃食践踏,所以成了今天这样的荒凉。人们看到它今天的荒凉,以为它从来就没有茂密过,这难道就是牛山的本性吗?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同样的道理,善良虽然也存在人的内心,但我们有时看到的却是不仁不义。就是因为这些人放弃了自己的良心,如同对于森林的滥砍滥发。日日夜夜的砍伐,还能有秀美的森林?
本来他日夜所培养的善心,如同平日呼吸的清新空气,与别人相差无几,但他在白天的各种作为,都受到利益的束缚,善意逐渐消亡。长久如此的话,夜晚恢复的善心,就不足以维持到白天。到了这种地步,那么他就和禽兽相差不远。人们看到他如同禽,就以为他本质就不是好人,但这哪里是人的真实情况呢?
故茍得其养,无物不长;茍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所以说,有了正确的培养,生物总是会成长,失去正确的培养,生物总会消亡。孔子说:保持才会存在,放弃就会消亡。得失随时不定,不知究竟何方!这不就是讲的善心吗?
九、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说:难怪我们的齐王缺乏智慧。这就比如,即使是天下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你让它享有一天的温暖,却遭受十天的寒流,恐怕什么植物也无法成活。我和齐王本来见面就少,我退去以后那些“寒流”马上就来,善良的种子怎么可能长出萌芽。就像下棋,虽然是个小的技艺,也需要高度专心,不然不会掌握高超的棋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全国最好的棋手,你让他来教学生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讲棋;另一个人虽然好像在听,心里却在想着有个鸿鹄飞来,盘算着如何用弓箭来射它。说是也在学棋,当然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这是因为他比较笨吗?相信每个人都会说:当然不是。
十、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茍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说: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如果只能从二者之中选一个,我会舍弃鱼,而得到熊掌。生命是我所爱惜的,道义也是我爱惜的,二者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会舍生取义。
这就是说,生命固然可贵,但如果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我就不会仅仅是苟且活着。死亡确实可怕,但如果有比死亡更不可忍受的,我就不会回避某些患难。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一个人,不觉得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那么他会用尽一切手段,只要可以继续自己的生命。如果不觉得有什么比死亡更可怕,那么他也会用尽一切手段,只要能避开死亡的祸患。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我们会放弃一些方法不用,虽然由此我们可以生存下去;我们也会放弃一些选择不做,虽然由此我们可以避开祸患。所以有那么一种东西,比生命更需要珍惜,有那么一些事情,比死亡更让我们嫌恶。这并不是贤明的人才有,我们每个人心中本来都有,只是贤者能够避免丧失。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就可以活,得不到就可能死,呵斥地给予,即使一个飘泊在外的人,也可能不会接受。再用脚踩踏,然后给予,即使乞丐恐怕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一旦给予的是万钟这么多的财富时,则不管是否符合礼义通通接受。其实一个人自己怎么可能需要这么多财富,无非是为了盖更好的房子,拥有更多的妻妾,或者转送认识的其他人。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原来你会为了尊严,而不接受侮辱性的给予,现在你为了更好的房子、拥有更多的妻妾、或者是得到被救济的人的感激,而放弃原则、放弃尊严。难道这是不得已的吗?这是丧失了他本来具备的羞恶之心。
十一、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说:仁爱是人心本来具备的,道义是一个人应该遵循的。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人,不愿意顺着正确的道路,良心散失却不愿意寻求回来。我们有时会散失我们的鸡犬,但每个人都知道怎么把它们找回来,但良心散失,却不知道找回。所有的这些学问,无非就是找寻自己散失的良心而已。
十二、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孟子说:有那么个人,他的无名指得了伸不直的毛病,其实也并不疼痛,但如果有人能治这个毛病,即使走很远的路,他也会去求这个人帮人治疗,原因就在于他不希望和别人不一样。
有意思的是,一个人的手指和别人不一样,就会想到要把它变成和别人一样,但如果心和别人不一样,却不知道改变,这就是所谓的不明事理。
十三、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说:即使是一棵普通的桐树、梓树,如果我们希望栽培它,我们总会把它保养得很好。但奇怪的是,我们却不知怎么保养我们自身,难道我们爱护自己还比不上一棵树吗?不是的,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思考而已。
十四、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孟子说: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是无处不爱惜的。无处不爱惜,所以无处不加以呵护。全身上下没有那里是我们不爱惜,没有那里是我们不呵护的。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十五、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公都子问:同样都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成为了伟大的人,有的人却只是个渺小的人?孟子回答:顺其心追求道义就是伟大的人,顺其心眷念情欲就是渺小的人。
公都子又问:那么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会追求道义,有点会眷念情欲?孟子回答:人的耳目是不会思考的,所以它们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与某一事物发生关系的时候,则会被这事物影响。
人心则不是这样,它会思考,认真思考以后会有所感悟,相反不思考就不会有感悟。这是上天赐予人的特别的地方。如果先在内心选择了伟大的道义,那么耳目情欲就会得到很好的控制。这样就成就了这个人的伟大。
十六、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说:有上天赐予我们的爵位,也有凡人授予的爵位,内心怀有仁义忠信,而且乐于为善而不知疲倦,这是上天赐予的爵位。而公卿大夫则是凡人授予的爵位。
过去的人们,提高自己的天赐爵位的修养,就会获得相应的人间爵位。而现在的人们,如果还愿意提高修养的话,那也是为了借此获得人间爵位,一旦获得,就会抛弃本来修习的天赐爵位。这是一种很糊涂的做法,最后这人间的爵位也会丧失。
十七、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孟子说:人人都希望获得尊贵,但其实人人自身都已经有了尊贵,只是不去想它罢了。人们以为尊贵的东西,往往不是真正的尊贵。比如赵孟可以给你的尊贵,赵孟也能夺去你的尊贵。
《诗经•大雅•既醉》有这样的诗句:君主的美酒能让我们陶醉,高尚的品德让我们饱满。就是说的内心充满仁义,所以淡化了对美味的追求。被人称赞的满足感遍布全身,淡化了对精美衣饰的追求。
十八、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说:仁能战胜不仁,如同我们说水能熄灭火。现在仁者不能战胜不仁,如同以一杯水,当然熄灭不了一车干柴燃起的大火,这并不能说明水不能浇灭火。这种不对等的较量,其结果加深人们的印象,会认为仁不能战胜不仁。而最终仁也会随之消亡。
十九、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茍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说:五谷是粮食中最好的品种,但如果没有种成熟,那和野草没什么区别。仁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做到“成熟”的仁,只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仁义道德。那和没有仁义的人也是没什么区别。
二十、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说:后羿教人射箭,一定是把目标定在满弓,学习的人也应该有这样的目标。工匠教人手艺,一定是要使用规矩,学习的人也会经常使用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