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交过一个男友,和他在一起的三年特别的累,总是我付出,我也想得到呵护和关爱啊!最后没办法,我终于离开了他。我以为我不会再爱一个人了,直到遇到现在的男友。他和前任正好相反,特别照顾我。我很依赖他,在他面前就像小孩一样,一旦离开就觉得不好受,又想联系他,又怕他觉得腻烦,怕太依赖让人家觉得我很麻烦。有时候干脆就不理他了,搞得男友也很难受,我该怎么办?”
两个截然相反的男友,两份截然不同的相处模式,带给当事人的却都是烦恼——爱与被爱都受伤害!
当事人本身是有爱人的能力的,但在与前男友的三年的相处中,由于不停的付出,这种爱人的能力被消磨得所剩无几。当自己再也付出不了的时候,关系就破裂了。而在第二段感情中,当事人则从“付出方”变成了“索取方”,索取让自己惶恐,于是这看似理想的爱情自己却仍不能安然享受。
心理学有个“蓄水池”理论,每个人内心的爱如同一个蓄水池的中水,只有水满了才会往外溢,就是说自己内心有满满的爱,才能给别人。而很多人像当事人一样,正如我们常说的“缺爱”,本身蓄水池中的水就不多,还一个劲地往外倒。除了亏空自己,没有其他的结果。当自己掏空时,枯掉和垮掉是必然的。更糟糕的是好不容易得到的一点水又会因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观念而再次倾倒回去,比如只因对方回馈了一个笑脸,自己又会更加卖命地关心和照顾对方,所以在第一段感情中,当事人的水池总是处于缺水的状态。于是这个时候就特别渴望从别处得到,希望别人来浇灌自己的水池。幸运的是,当事人在第二段感情中得到了。可当事人又很清楚,他人不是心理咨询师,不可能以自己理想中的标准来满足自己缺失的爱。自己曾经就是那个付出的一方,知道一味付出到最后是什么结果,于是干脆拒绝男友对自己的好。
当事人在与前任相处中“习惯付出”和在与现任相处中“不习惯麻烦人”,其实二者是异曲同工的。当事人在恋爱中一直在“付出”还是“索取”的两级徘徊,在这类人眼里,只有自己付出了,才有资格去索取,无缘无故地索取都是不当的。所以当事人在第一段关系中认为自己清白无辜,有权索要。一旦索要不到,关系就破裂;在第二段关系中认为自己受之有愧,无权索要。继续索要下去,后果就和前面一样关系破裂。
一个人要有爱人的能力,还要有被爱的能力。当事人有爱的能力,却缺失被爱的能力,认为一个人的被爱资格是建立在爱人的基础上,内在微弱的价值感让自己认为不值得被爱,更不敢勇敢地接受爱。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发展我们被爱的能力,告诉自己是可爱的,这个可爱不建立在自己的付出上,而是我这个人。对方爱的也不是我们的付出,而是我们这个人。只因我是我,我不是别人,对方才爱!
当事人怕麻烦男友,其实该反其道而行之。不是学习不麻烦人,而是学会去认可和赞赏对方,强化对方做得好的地方,让对方觉得自己的付出和爱是有价值的。而如果总是拒绝对方的给予,男友就会猜不到自己要什么,久而久之就会怀疑女生对自己的爱,怀疑自己是否有给予女生爱的能力。一个男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能给自己所爱的人幸福,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肯定对方的付出,赞美对方的付出,学会接受爱、接受他人的好意、接受他人的付出!
一方面要学会被爱,另一方面要学会平衡爱与被爱。爱不是只有付出或者索取,要么全盘付出,要么照单全收,而是两个状态的互换与互惠。给出一点,收回一点,在这个收支过程中找到平衡,如此才能让感情良性循环、长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