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文的标准

下午做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遇到一道林徽因的散文阅读理解题《窗子以外》。

第一段:“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说那样渺茫地找不到源头。”

不知道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一头雾水地继续往下读。

第三段:“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第四段:“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哪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的窗子以外罢了。”

读着读着,昏昏欲睡,艰涩难以理解。我自问读书不算少,却是第一次读到林徽因的这种文字,感觉词语的搭配组合非常奇怪,朗读的话,非常拗口。

我知道所谓散文,向来讲究的形散神不散。

与其同时代的文人传世的散文很多,比如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清新质朴,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赋予幽默诙谐的意味,深入人心,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对普通百姓是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文字中熠熠生辉,令读者久久难以释怀!

而林徽因的《一片阳光》,一样的艰涩难懂,一样的渺茫,不知所云。好像这些文字不是作者有感于心,发之于情,流注于笔端。而是在装满了字词的箩筐里,费尽心思挑拣出来,然后,使劲地用粘合剂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作者似乎在追求一种不流于俗的新鲜与奇怪的风格,读起来,一种“强扭的瓜不甜”的感觉油然而生。

据说林徽因从小跟随其父亲在国外游历,博闻广识,多才多艺,灵气逼人。我向来相信人如其文。所以我一直以为林徽因所作的,会是视野开阔,境界脱俗,或饱含生活的韵味,或审视剖析现实,或不食人间烟火带着审美趣味的文章,但都没有!

向来以为,文学作品,不论是描写山水田园,还是表现思乡怀人;不论清新婉约,还是豪放不羁;不论鸿篇巨制,还是短小精悍;不论小说,还是散文等。最基本的是言之有物,语言流畅。否则读之乏味,如堕云里雾里,既浪费时间,又费脑筋,读之何用?

当然,《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现代诗歌,是优雅、唯美、充满爱与希望代表作。不过林徽因的散文质量确实是不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