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盱眙县境内,被涛涛洪泽湖水和大堤东侧淤泥掩埋的有一座闻名于世的历史古城——泗州城,因其曾经繁华数百年,而被称为"东方水下的庞贝城"。泗州城能够与古罗马被火山灰掩埋的西方历史名城庞贝城相比,可见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地位非同凡响。
泗州城一带虽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因为淮河和汴河而繁荣,但是泗州城真正兴盛还应当从隋、唐时候谈起。
公元589年大隋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定都长安,隋文帝杨坚在位年间,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清明,全国呈现出了一片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
公元605年,隋文帝二儿子杨广施阴谋继承了皇位,称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迁都洛阳。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荒淫无度的昏君,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勒死了隋炀帝。又经历战乱后,隋恭帝杨佰禅位给了唐公李渊,随后李渊父子建立了唐朝。
隋炀帝虽然是昏君,但是他在位时为了下江南而修筑了贯通黄淮的大运河,这一有史以来最长的人工运河自修成后就成为了后来历朝南北漕运的重要通道。隋唐大运河不仅让隋炀帝名垂史册,也让它与淮河、汴河(隋唐大运河段)一起成就了洪泽湖地区和淮阴、淮安长达千年的繁华景象。
泗州城的兴起和被淹废没,与黄河、淮河、汴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泗州能够成为淮上名郡,自有其历史积存。洪泽湖地区经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更迭,到了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泗州开始设立,因其地近淮河支流泗水而得名,州治设在宿预县(今宿迁市东南)。泗州设立后,现属洪泽区的洪泽湖水域下的广大地区归泗州管辖。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在黄河与淮河之间开挖了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通济渠,从而沟通了黄河与淮河,使洪泽湖地区更加成为水上交通的要道。
通济渠是在古鸿沟基础上挖掘疏浚河道而成的,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共流经3个省、6个市、20个县区,全长650公里。依次为:河南省的荥阳、郑州市、开封市、商丘市、夏邑、永城等;安徽省的濉溪、宿州、灵璧、泗县,江苏省的泗洪、盱眙,这些地方均为以前朝代统治核心地区,隋唐宋时期,更是把洪泽湖地区与都城洛阳连接到了一起。
通济渠在唐朝以后改称汴河。
唐朝长安四年(704年),在汴河入淮河处设置了临淮县。为了加强对汴河漕运的管理,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徙泗州于汴口临淮县,遂以临淮县城作为泗州的州城,即如今盱眙县城外淮河北岸的泗州城遗址。
唐朝时开始兴起的泗州城位于汴河与淮河的交会处,地处隋唐大运河的中枢。康熙《泗州志》称:泗州城“北枕清口,南带濠梁,中达淮扬,西通宿寿,江淮险扼,徐邳要冲,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也”。由此可见泗州城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唐代至北宋,泗州因汴河和淮河而盛极一时,汴河自北而南,穿城而过,成为泗州城市发展的中轴线,行舟参差,舳舻相连,闻名遐迩的普照禅寺灵瑞塔矗立于汴河之畔,熠熠生辉。
当时,泗州城与盱眙县隔淮河南北相望,两城之间有数座浮桥相连,因此唐宋时期泗州城的交通十分便利,不仅有淮河、汴河水路畅通,而且亦可舍舟登陆,乘马登车从陆路直向东南。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经多次经过泗州,他游历泗州对岸盱眙城外第一山时,留下《行香子•与泗守过南山晚归作》词:
“北望平川,野水荒湾,共寻春、飞步孱颜。和风弄袖,香雾萦鬟。正酒酣时,人语笑,白云间。
飞鸿落照,相将归去,淡娟娟、玉宇清闲。何人无事,宴坐空山。望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
在这首词中,东坡居士所描摹的正是他游赏泗州南山(今淮河南岸盱眙第一山),映入他眼帘的泗州城的繁华景象。
然而,历史名城亦如朝代一般,兴废难料,盛衰无常。泗州城因河而兴,亦因河而废。
到了南宋与金、元的对峙期间,在隋唐时期繁荣数百年的汴河急速衰落,其根源乃在于黄河夺淮造成的汴水淤塞和南北交兵所导致的河运阻断。
伴随着黄河夺淮入海,滚滚黄河水挟带着大量泥沙倾泻在历史上称为“黄泛区”的扇形平原上,原本静静流淌在黄淮之间的众多河流均被滚滚黄河水冲击得七零八落,被无数泥沙淤塞不堪,沟通黄淮的漕运命脉——汴河也难幸免,它也随着黄河一次次泛滥冲决而淤塞。
元朝统一全国后,因元朝是北方马上民族建立的政权,当权者长期疏于南方河流的治理。以至于到了明清两代,黄淮水泛滥更为频繁。
明代,因为凤阳府是明王朝的祖宗所在地,且凤阳城外更有明朝初立时就建立的陪都,现今的盱眙县和洪泽区南部蒋坝等地属凤阳府管辖,因此在治理黄淮时处于低洼地区的泗州城还得以保全。
到了清朝,朝廷以“刷黄、济运、导淮”为治理黄淮方针,高筑高家堰,泛滥洪泽湖,而常置淮河上游的相对低洼的泗州、盱眙等地不顾。在运河、淮河、黄河诸水道交相侵逼下,泗州城岌岌可危,只能靠不断修筑加高石工墙来挡水保城。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淮河流域连续下了70多天的雨,淮河水大涨,夜间大水冲倒了泗州城拦水的石工墙,泗州城顷刻间沉没于涛涛洪水之下。
岁月悠悠,曾经的辉煌与惊叹,数百年来被洪水淹没的泗州城依然在诸多文献与历史记忆中如星星般闪现。
为了寻找失落的泗州城,2010年至2013年,南京博物院泗州城考古队对泗州城旧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从中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这座昔日繁华“如杭州市”的陈迹一点点重见天日。
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铲下,泗州城香华门及其月城轮廓、泗州西城“东察院”附近体量较大的建筑物相继呈现;由条石垒砌、边长约38米的大圣寺(普照禅寺)灵瑞塔塔基已初显端倪;元代赵孟頫题写碑文的《大元敕建泗州普照禅寺灵瑞塔之碑》的龟驮碑座和雕三爪龙、铭文的碑额已被完整发掘出来;大圣寺地宫情况有待于进一步勘测;位于泗州城中心位置的汴泗桥及其周边的明清汴河河道也已经完整揭露。
2013年初,泗州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衣冠文物,累累在列,记录下的正是这座“东方水下庞贝城”的辉煌而久远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