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大家之一,他的诗歌雅俗共赏,充满着对自然景色、人文地理、社会风俗等方面观察描写和抒情。《乌衣巷》就是比较著名的一篇。
《乌衣巷》是唐朝刘禹锡诗歌中的千古名篇。这首诗很短,但作者不管是在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笔法奇妙巧妙,寓意深刻,无不透露出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文学修养。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下面我们就先来完整欣赏一下这篇名诗。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翻译: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正开着花,乌衣巷口只有夕阳斜挂。想当年栖息在王导、谢安家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早飞进了平常百姓家中。
这首诗通过对乌衣巷从繁华到没落的变化来感叹自然的沧桑变化,社会变迁,国家兴衰,这就是自然规律。
乌衣巷起初是东吴禁军一个驻地,由于禁军穿的衣服为黑色,所以,人们把这里称为乌衣巷。
到了东晋时期,由于豪门大户人家王家、谢家就居在乌衣巷,很快乌衣巷就成了有钱人家的居住地,这里也因此繁华起来。
但随着东晋以及南朝的灭亡,王谢家族逐渐走向没落。到了诗人刘禹锡生活的唐朝时期,历史又走过了400余年时间,乌衣巷也早已失去了往日繁华,成为了“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全诗只有短短4句,但语言精练,用词讲究,深入浅出,蕴含着极深的道理。使人读之朗朗上口,思之余味无穷。白居易曾为之感叹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可见影响力之大。
整首诗读来,让人感到有一种港沧桑无奈的感觉。
第一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是指当年坐落在南京秦淮河上,通过它才可以到达乌衣巷。“野草花”指野草和野花在生长在桥边。就是说在朱雀桥长满了野草和野花,这种描写让人感到了已变得无比荒凉的景象。
“乌衣巷口夕阳斜”,第二句描写乌衣巷的景色,以往,诗人写夕阳也都会让人感到温馨,有一种夕阳西下牧牛归的乡村美图。但此时,夕阳照耀在败落的古桥,显得更加凄凉。句中的“斜”字与上一句中的“花”字相呼应,把不动的景物写活了。
就像上句“草花“前加一个“野”字一样,这句诗人也在“夕阳”前加一个“斜”字,目的是使傍晚的乌衣巷惨淡景象更突出,更寂寥。
以上2句是通过乌衣巷环境景色的衬托、渲染后,诗人话锋一转,后2句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名句脱口而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间更替,国家兴衰,在这里看不到作者的具体描绘,不写人、不写物,不感慨,不抒发。而是重点指向了盘旋在乌衣巷上空的燕子。
“旧时王谢堂前燕”,作者为了突出时间概念,用“旧时”两个字,就把人间沧海桑田的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真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些曾在王公贵族的红墙高屋筑巢的燕子,如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生活了。意思是告诉人们,如今的乌衣巷里,早已不见了什么王家、谢家,住着的只是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刘禹锡的《乌衣巷》,立意深刻,哲理性强,笔法精妙,描写细腻。从朱雀桥下的几簇野花草,斜阳西下的乌衣巷,到飞来飞去的燕子,作者不禁发出景色依旧,早已不见故人的感叹。这种写法表现出了他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
因为这就是自然,这就是历史,沧海桑田,王谢如此,繁华不再,这世间的万事万物不都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