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谈钱伤感情,借钱更是,谁能保准钱借出去了,别人是不是就成了大爷,而自己只得变成唯唯诺诺的小人了呢?于是,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与任何人有金钱上的牵扯。不过,人生在世,又怎能不与钱财产生点瓜葛呢?
尽管我一直以来都是口袋空空,但也曾豪气地将身上仅有的一点余钱借给那么一两个人,甚至把钱借出去后,自己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那时觉得,我借的不是钱,而是一份信任,最坏的可能就是花钱看人心。很幸运,我没被辜负。这还是比较久远的事。
近几年,也有人开口问过我,但我没了曾经那种豪情。毕竟,如今的我责任重大,自己可以省吃俭用,却不能亏待女儿呀。只是,别人开了口,我没能给予帮助,内心其实是有点过意不去的。本就不亲密的关系,渐渐就几乎不再有关联系。
有人说,借钱能衡量彼此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对,也可能不对。
我曾试探性问人借过钱,但其实并不是非借不可,很遗憾,最终证明是我们关系疏浅而已。我没觉得心寒,但有点小难过是必然的。毕竟,是我一直高估了我们之间的情义。
不过,后来当我偶尔真的需要临时周转一下时,总有人二话不说直接给我转账。我没有客气,也不矫情。毕竟,倘若关系匪浅,我也不会向人开口。
其实,在我的身边,在我狭小,却简单及真诚圈子里,对我毫无设防,或者说愿意掏心掏肺对我的人并不少。他们会时不时询问我是否需要帮助,叮嘱我有需要随时开口。包括我至亲的家人和一些堂亲,还有一些密友,甚至还有网友(文友)。这其中,有位姐们,令我颇为感动。
这位姐们,是初三的同桌。当年的我们,都不太爱说话,那时关系似乎挺一般。后来毕业后我们去了不同的的地方上学,天各一方。在学校那几年,我们偶尔还会有点书信往来,后来渐渐就失联了。
再次联系上,是初中全级同学举办20周年同学聚会,她没回来参加,但我们被拉进一个Q群,她先加了我。接着,我们好像是从来没分开过那般,天南海北聊个不停。
感觉她变了很多,活泼开朗,而且相当豪迈。可我还是从前那个样,但并不影响我们之间关系的靠近。此后,时不时会聊聊。
在我家孩子爸生病后,对于聊天,我变得比较敷衍,甚至经常借由没空不聊,那时我不愿让别人知道我的处境,我只想安静地陪着孩子爸寻医问诊。直到孩子爸离去一个月后,我才告知她实情。她只丢给我简单几个字:需要的地方,尽管开口,包括经济方面。
我只当这是个客套话,并且我也觉得短期内我不需要经济上的支助。但后来不久,由于某种原因,我突然需要一笔钱周转。我第一时间想到的竟然是她,而非我家人,也许是不愿家人担心吧。我试探性地问她手头是否宽裕,她直接让我给账号,连用处也没问半句。几分钟后,几万元到账,并且叮嘱不着急还。那刻,以为早已硬朗的心,一片柔软。后来才知道,她生意上还欠着银行极大一笔款。
去年女儿高考前很长一段时间,担心姐妹俩考不上公办大学,高昂的民办费用该如何承担?但是,如果真的只考上民办,我能不让她们去读吗?每天,我都无比焦虑。终于有一天,感觉快把自己逼疯,我找她倾诉。她让我不必焦虑,她会为我兜底,一年十万八万的,借她都帮我搞定。有了她这句话,我的焦虑感得以缓解。
很幸运,姐妹俩最终都够着公办本科线,一年几千元的费用让我悬着的心着了地。尽管知道学费不贵,不需要很多钱,她还是第一时间问需不需要给我一些。我说自己基本可以的,她说不能太紧凑,还是要给我一些才好,还让我放心,她绝对不会催我还的。虽然最后我并没有要她的钱,但欠她的情又多了几分。
感动于这份情,去年冬天,我不远千里去到她工作及生活的城市,她践行了“三陪”诺言,陪吃、陪玩还陪睡。
回来后,各自忙碌,平日里并不常联系。前些日子,她回娘家住了几天,我们抽空见了一面。这一别,不知几时再相见。
但是,无论相隔万水千山,还是久别经年未见,藏在我们之间的这份情谊,终会像陈酿的烈酒,在时光里愈发醇厚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