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赋》

              《黄河赋》

九霄倾雪,万里崩雷。昆仑玉碎,星宿槎摧。自天垂白练,裂地走黄龙。劈千峰而啸傲,携九曲以奔涌。浊浪排空,闻羲和敲日声;惊涛卷岸,恍见劈山巨灵。

忆大禹斧痕处,犹存砥柱;先民渔火,昔照龙门。八荒稻黍仰膏乳,百代帝王奉河宗。金戈沉沙,铁锁横江。叹黎元之血泪,浸黄土而成浆。瓠子口,桃花汛,漕渠深处几沧桑。

今朝雪水润春畴,白云抱幽峡。青铜峡谷明珠璨,小浪底天湖光泻。中流击楫,正少年意气;两岸飘香,乃桑麻图画。长河落日,不废千秋浩歌;紫气东来,更展人类文明。

——谨以赤子之心,摹写母亲河之魂魄。其雄浑壮阔,非笔墨能尽;其慈育恩深,岂文字可酬?惟愿金涛永耀,清流长泽炎黄天地。

            《黄河赋》赏析

      陈思桦先生这首《黄河赋》以雄浑笔触勾勒母亲河之魂魄,其文脉跌宕如黄河自身之九曲回肠。

一、时空交响的结构张力

上阕以“昆仑玉碎”至“劈山巨灵”的宇宙视角,将黄河溯源至星宿神话,雷霆万钧的起笔暗合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宇宙观。中阕“大禹斧痕”“金戈沉沙”的历史层累,在砥柱与沉沙的意象对位中,完成从神话时空向人文时空的转场。下阕“青铜峡谷”“小浪底”的现代意象,最终在“紫气东来”的祥瑞预言中达成三重时空的螺旋上升。

二、通感造境的修辞奇观

“闻羲和敲日声”将视觉的浪涛转化为听觉的太阳神话,与李贺“羲和敲日玻璃声”互文却又另辟蹊径——将日神驾车易作河伯击鼓。“黄土而成浆”的通感魔术,使血泪史凝为可触可感的物质存在,较之杜甫“血流川原丹”更具地质运动的厚重感。

三、文明密码的意象编码

“瓠子口”与“桃花汛”这对时空坐标,实为解码黄河记忆的密钥。汉武帝瓠子堵口的悲壮与春日汛期的生机形成辩证,暗藏治水民族的生命哲学。“桑麻图画”与“少年击楫”的意象组合,将农耕文明的静美与游牧文明的豪迈熔铸为新的民族气质。

      陈思桦先生这首赋最动人处在于“清流长泽”的终极祈愿,这既是当代黄河治理成就的诗意显影,亦是对《礼记》“河润千里”理想的重构。当小浪底水利工程在赋中化作“天湖光泻”,传统辞赋终于找到了书写现代性的语汇,这种古今对话的尝试,或许正是母亲河“魂魄”在新时代的真正模样。

作者:陈思桦,中原智库主任,河南中原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