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地处昆明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与苍秀端岩的太华山隔水相望,又称“近华浦”。明初,黔宁王沐英在这里建“西园”。清康熙初年,吴三桂统治云南,疏挖了小西门篆塘至草海的运粮河,即今之大观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乾印和尚在近华浦始创观音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大兴土木,相继在近华浦建华严阁、催耕馆、观稼堂、牧梦亭、涌月亭、澄碧堂和大观楼,沿堤岸先后开辟浴兰渚、唤渡矶、涤虑湾、问津港、送客岛、适意川、忆别溪、合舟亭、聚渔村等景点。
大观公园历来为名胜古迹。
我们大概从西门进去,很多大伯大妈已在公园闲逛。
湖面非常宽广,只是荷花干瘪,缺点生气。
岸边杨柳婀娜,步道里边是青竹,只是挂满了黄叶,缺水口渴了。
杨柳依依,大概一年四季是这个模样,但是没有西湖春季杨柳小巧玲珑。
附近有个游乐园。
大鸟笼,未曾见识过。
儿童乐园。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把孙或外孙女送进游乐园,自己再逛逛公园,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好事。
都是锻炼的人们。
小小白碎花,有点可爱。
还是早炼的人们。
仿如小学生体操。
遇见了一个快艇码头,去滇池边的西山,票价80元。
在花海旁,终于望见了辽阔的湖面,说是滇池。
金色的麦穂已是大观园的花。
茂密的粉粉花,可爱。
搁浅的两只小船,是否意味着曾经是汪洋的大海,如今只存滇池一偶。
一个他,久久遥望滇池,想什么?
一片静谧的水域,香樟树浓荫过半腑瞰清水,十多块光滑的青石悄无声息,一道彩虹默默映照。
灵秀的雕塑。
穿越的旅人。
幽幽闪闪。
小潭远远的揽进了大风轮。
一望无际的水域,似乎荡涤着我的心灵。
我踏上木曲道,心情异常的静谧。
极秀透的蓝,蓝的天,蓝的水,染蓝了阳光,我踏在弯弯的海滨上,似乎忘掉了我的存在。
我转身注目着大风轮,记得女儿五六岁时陪她坐过好多次,时光比飞轮快多了。
前望,昆明市区就在眼前,西山在右侧。
一个大伯一直望着镜头,动也不动大约半时有余,他终究瞄准了什么?
来来往往依然是大伯大妈,趁走得动,多拾几分自己的快乐,也只有同时代的人群里能获些温暖。
几把金锁,不知其寓意。
还是把金锁,特别的金灿灿。
满野妖娆的花海里,几棵棕梠树别样的帅气。
踏在花海里,无关年龄,人人笑靥如花儿。
有水的地方,枝叶也是别样的水嫩。
白头偕老的模样。
也许天色朦胧时,小情侣牵手的好时光。
一个大拇指,赞花丽?赞水透?赞人美?
麦田边的大伯眺望滇池的模样,真帅。
与水域同框的麦子,最亮。
与麦稻同框的叶草,最嫩。
花海里拍过照,然后。
来到了近华浦区域,卧波桥,亭台楼榭的模样,有点庄严繁华的感觉。
仍然大片水域。
岸边水至绿,也许因为绿植相映。
湖中水至蓝,也许因为蓝天白云相映。
桉树,高耸入云,昆明常见得。
远远望见了一幢楼,应该是大观楼。大观楼位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1690)年,现存建筑系同治三年(1864)改建,为木结构三重檐四攒尖顶式楼阁,楼高三层18米,面阔17米,进深10米,造型古朴典雅,彩绘及木雕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濒临滇池,可揽湖光水色,被誉为省城第一名胜。
楼前悬挂由清乾寒士孙髯翁撰文,陆树堂书丹的180字长联,上联写滇池风物,下联写云南历史,情景交融、文釆飞扬,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登楼远眺,是滇湖辽远的水域。
大观园有点西湖的影子。
大观园有点大,看看时间已近午饭时分,得撤了,滇池边上的西山龙洞还得去瞻仰,还好这边也有个码头,我们乘了乌篷船60元每人,在滇池上航行四十分钟才能到达西山索道口。有点悔意,本该乘坐快艇去西山,飞溅的水花,一路奔驰而去,无遮无挡饱揽滇池风光,那会多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