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有幸聆听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讲座,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朱子辉教授。讲座内容是“中华诗教”之古典诗文创意教学。
朱教授的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赢得了听课老师们的阵阵掌声,更让我恍惚之间有重回大学课堂的感觉,亲切又充实。在我看来,自己的收获有以下三点:
(一)诗教模式
分为四步:
1.品读诗语
A.诗体(文体)
B.诗音(音律)(分韵脚和平仄)
C.诗义(词法和句法)
D.意象
2.鉴赏诗美
A.简单的声色之美
B.高雅的情趣之美
C.深刻的文化之美
3.探幽诗心(要知人论世)
4.寻踪诗道(比如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生命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
朱教授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着重讲解读诗之法和学诗只用,并贯穿在他的“四步走”之诗教模式中,为老师们的诗歌教学又打开了另外一个窗口。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把诗歌中的“不与四时同”、“别样“”,追溯到屈原的《橘颂》,与其中的“苏世独立恒而不“进行类比解读,让这首为人熟知的诗歌又进入到另外一个更深的思想层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二)断句之趣
断句不同,意思迥异,古已有之。由于时间有限,朱教授在讲座接近尾声时,给我们带来了《道德经》中的句子:“道可道非常道”。
归纳起来,后人对这三句的解读有以下三种断句方式:第一种: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道之可说的那一部分,不是所谓的长恒不变之道。这样我们就了解到,道最起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常道,一部分不是常道,意即非常道。这非常清楚了。一部分是可道的非常道,一部分是不可道的常道。第二种断句方式:道可,道非,常道。意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看事物不要区别对待,要看整体,这也是朱教授特别认可的一种断句解读方式。第三种断句,也是一般最常用的,道可道,非常道。至于如何解读,见仁见智。
(三)其他
1.要把古诗词中承载的传统文化(这个源头应该向“四书五经”去寻找)和诗人的生命意识形态传达给学生。
2.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更应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即听说读写能力。
3.重视诗歌中虚词的作用,虚词传情。
4.道家讲“静”,佛家讲“净”,儒家讲“敬”。
一堂讲座下来,授着意犹未尽,听着收获满满,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