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问,温闵这个笔名的寓意是什么?
温者,不过火也。闵者,忧虑哀怜也。温闵这个笔名的寓意是淡淡的悲伤。
温闵记得,世界级大文豪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他的笔名的俄语含义为“最大的痛苦”。温闵不敢比肩先贤,但以先贤们的境界自勉,愿以此笔名时刻鞭策自己。
第六问,对职业写文者而言高超的文笔很重要吗?
文笔主要是指写作的技巧。温闵个人认为特别高超的文笔在写作中并不特别重要。
既然你已经是职业写文者,那肯定已经拥有,达到了及格线的写作能力,能够顺畅地将心中的所思所想,用文字呈现出来。能够基本正确的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描写手法,对文字语句进行推敲雕琢。能够正确地将作者的意图传达到读者心里,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此时你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刻意地提高,那一星半点的写作能力,其实意义并不大。就像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优秀运动员虽有名次上的差别,但运动员们的比赛成绩其实相差无几。而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达标的职业写文者,还需要具备好几项重要的能力和品质。比如:文思、文胆、文风、文格。
第七问,所谓的文思是什么?
文思就是写作方面的思考能力。与古人所说的“才思敏捷”中的才思差不多。
经常我们看到,在夸赞一个作家时说他“草蛇灰线,伏笔千里”,就是在称赞他的构思能力强大,能够进行宏大布局,小说的整体把控能力很强。不管是一个精致的短篇小说,还是超过十三万字的长篇小说,在整体布局上都离不开顺序、倒序和插叙;或多或少都会埋一些伏笔,对以后发生的情节进行文字上的铺垫;都会前后呼应,首尾对照。综上这些,如果运用得当会让你的文章很有层次感,能提升读者的阅读的体验。至于分配主人公、配角、龙套、打酱油的、路人,这些角色的故事情节在全书中所占的分量比重,更是考验作者的整体构思能力了。这里可以举一例:《红楼梦》。曹雪芹老先生的文思能力堪称恐怖,红楼梦中有分量的角色多达几十,上百人,被此翁安排得明明白白,绝无喧宾夺主,凌乱杂陈之感。
第八问,所谓的文胆是什么?
文胆就是写文者的胆识。胆识指胆量和见识,也可以指气魄和认知。写文章就是写文章,和作者的胆识有毛关系?非也,非也。所谓“文如其人”,文章中人物,特别是主人公的言行,其实就是作家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镜像。试问,在日常生活中猥琐怯懦的作者,真的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出一位慷慨悲歌,大义凌然的英雄人物吗?古人所说的“剑胆琴心”,就是在讲文人的胆识。书生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也可以拥有万丈豪情,可以为理想慷慨赴死。为什么很多世界名著都是自传体小说的奥妙就是如此。《大卫科波菲尔》、《约翰克里斯多夫》这些名著,主人公其实就是作家本人。作者在自己的作品里本色出演,正版复刻,原汁原味,哪能不真实,哪能不动人。所以,少年忠实于你的内心,不要虚伪狡诈。宁做真小人,勿当伪君子。
第九问,所谓的文风是什么?
文风就是当下写文章的风气。经常有些权威人士会告诉你,读者爱读什么类型的作品。对此温闵不敢苟同。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掀起“整风运动”,其中之一是整顿“文风”,整顿爱写“八股文”的风气。“八股文”是古时的一种应试文体,有固定的格式和套路,写文者必须遵循,不得逾越,否则被判定不合格。“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之所以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就是其率先倡导“文章复古”,反对当时流行的骈体文(四字六字对偶句),责备其形式呆板,空洞无物,只追求文字的华丽,音韵的协调,其文章实际内容空洞无物,于世道人心皆无补益,属于误人子弟的“骈技”(无用的东西)。韩愈大声疾呼,要求重新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提倡散体文,轰轰烈烈地掀起了“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的其他七位: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效法其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们拯救了中国文学,让方块字没有沦落成为“死文字”。
第十问,所谓的文格是什么?
文格是文章的品格,其实也就是作者的人格。前面讲过“文如其人”。作家本人赋予了一篇文章的格调、风格、品味和价值观。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大汉奸汪兆铭,自小外形俊朗,文采飞扬,是一时之才俊。青年时立志中国革命,取“精卫填海”矢志不渝之意,给自己改名“精卫”。1910年刺杀满清摄政王被捕,在狱中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迈诗句,后来加入同盟会,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在孙中山临终时,代中山先生起草遗嘱,成为当时风云人物。抗战前,因政治失意,志气消沉,与陈公博、周佛海等组成“低调俱乐部”,散布“抗战必亡”等悲观论调,写下“试举一例”等汉奸文章。再后来正式投敌卖国,成为千古罪人。梁鸿志,民国时期的大才子,《在水一方》歌词的作者,文章名动一时。抗战时期,加入汪伪政权成为汉奸卖国贼,留下千古骂名。
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武人出身,兵书都没有读过几本,但凭借自身的浩然正气,慷慨悲歌也能成为著名的词人。综上三例,正反对比,可以为所有文字工作者警醒,才华与品格乃相得益彰,密切关联的。写文者务必保持文格,即便不能兼济天下,也请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