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MIT大神一点生活观察,总结了一点关于沟通过程令人沮丧的原因。
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都会对要说出的话深思熟虑,从而过滤出让人感受良好的话语,这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就是“沟通棉花”(Tact Filter);而接收信息也同样有一样的“沟通棉花”,主要为了在听到坏信息后,能让自己好受。
“正常人”(Normal People)会将“沟通棉花”设置在“输出方向”(Outgoing Direction)。因此每当“正常人”说出的话,都会让别人感觉十分好受。
“笨蛋”(Nerds)会将"沟通棉花"设置在“输入方向”(Incoming Direction)。因此每当“笨蛋”听到别人的话,都会让自己感觉十分好受。
当“正常人”与“正常人”沟通,他们都使用一样的模式而过滤出“合适说”的话,此时沟通是顺畅而愉快的。
当“笨蛋”与“笨蛋”沟通,他们都使用一样的模式,将所有话语过滤成“合适听”的话,同样,沟通并不会引起别人的不适。
然而,沮丧的情况出现了。
当“正常人”与“笨蛋”沟通,情况开始变糟糕,“笨蛋”认为“正常人”闪烁其词,老是不说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反过来,“笨蛋”与“正常人”沟通,情况同样令人沮丧,“笨蛋”说出的话语都没有任何技巧,陈述十分笨,“正常人”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
因此,为了避免伤害,需要了解彼此的沟通策略和保持耐性。“笨蛋”需要明白,“正常人”会对他们所说的所有事情都进行过滤;“正常人”需要明白,“笨蛋”说的都是毫无过滤的信息。因此这两类人沟通的事情,需要保持耐心并时刻记着对面是什么人。
以上是对原文的简要翻译。
我理解这篇文章是作者带有一点点情绪而写的文章,开篇就带有价值判断(Nerds)。
作者对于分类的描述,是一分为二,这个我当然不能同意。每个人都应该是混合策略的实施者,例如强输出棉花+弱输入棉花(自卑型),因此应该是一个连续的模型。
这个模型是否实用,有待观察。而我为什么还要将他翻译出来?因为觉得挺有趣的,一切有意思的观察,我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