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清
沃顿教育中小学课外辅导专家
情绪教养的话题,很多家长都说道理都明白,但做起来实在困难。就好像我们时常会读到的那样,“道理都懂,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细想一下,在踏入家门的那一刻,你的孩子是欢喜还是担忧?你的情绪又是怎样的呢?
不管是孩子还是我们,受到伤害或威胁时,身体都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种变化在心理学上的术语是“应激反应”。
应激也有好坏,对孩子而言,如果长期受到父母的“威胁”“伤害”,言语伤害效果也一样,会给TA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影响。
在国际生物心理学领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教材《生物心理学》中明确写道:“有记载的不利影响非常多,例如心脏病、哮喘、皮肤病……胃溃疡是最早被归为身心疾病的疾病之一”。
体验一种感受与表达情绪,这是两码事。
愤怒是人的六种基本表情之一1,“它是随着你相信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对一种情感感到无能为力而产生的。”
还有,愤怒还可能是对伤心的一种掩饰。
01以怒制怒 只会更糟
孩子的愤怒都是事出有因,有时候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所以孩子怒了,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TA:
“我知道你很生气。感到生气没关系,但妈妈希望你可以说出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扔东西。”
接着,我们还要问一问孩子是为什么生气?在学校/幼儿园过得不开心,受老师批评了,身体不舒服,今天的饭不好吃……
孩子可能在气头上,不跟我们说话,那我们可以摸一摸TA的小手,告诉TA,“等你好一些,再跟妈妈说一下为什么生气。妈妈等着你。”
在安全的环境下,孩子与自己的情绪独处一会儿,比我们一直耳提面命要好很多。
一些正在养育两个孩子的妈妈也曾留言说,有了二宝,大宝好像比之前更容易生气了。
孩子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关注,从而让父母满足TA的需要。如果孩子更容易生气,我们要反省下,是不是对孩子没有之前那么关心了?
等孩子怒气过去一些,我们可以通过询问,来帮助TA平息愤怒的情绪。我们要告诉孩子,谁都有生气愤怒的时候,所以TA也会有愤怒。
可如果只是扔娃娃、扔玩具,妈妈看到的是遭殃的娃娃和玩具,根本不知道TA为什么生这么大的气。如果是妈妈做得不对,也可以告诉妈妈,我们一起商量更好的方法。
千万不要跟着孩子一起生气 ,甚至以打骂来结束孩子的愤怒,这样并不会让孩子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情绪,而是让浮在表层的情绪进入潜意识,或者期盼以淡忘来冲散情绪。
02帮助太多 常常愤怒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写:“被保护过度的孩子常常会感到愤怒。”
我深有体会。孩子刚上小学时,尤其是写作业,我和孩子之间很容易一起生气。我惊奇地发现,我帮助太多,反而会引发孩子内在的不良情绪。
同样的事情,在朋友家5岁小孩身上也是这样。当两个孩子在一起奔跑玩耍时,朋友总是在后面喊着:“不要跑,小心摔着。”结果在堵上孩子们奔跑的快乐时,两个孩子都生气了。
这就是所谓的“权力之争”,我们需要问问自己“是否不断干涉孩子的事情”“是否总惩罚孩子,而不是致力于解决问题”“是否总以命令的口吻,而不是和善的语气说话”……
并且,孩子还不能理解我们批评指责背后那颗心疼的心。
明明看到孩子骑车撞了石墩,已经很痛,他可能对自己骑车技能的沮丧还会带来愤怒。可我们经常听到:“你怎么这么不小心,眼睛长着是干什么用的……”
我们要给孩子做好示范。在自己生气的时候学会说:“我很生气。”而且要学着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比如我们因为工作上不顺导致心情很糟糕,回家看到满地的玩具,瞬间生气起来。就在怒气上来的时候,我们需要“暂停”一下,去洗洗手,或者到门外吹吹风。
然后再告诉孩子:“妈妈看到满地的玩具,感到生气,有些沮丧。你都已经是个大孩子了,妈妈希望你可以收拾好玩具,我们一起吃饭。”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就在我们自己。
我们总希望孩子可以听我们的,按照我们的期待去成长,可现实是孩子就是孩子自己,TA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我们只能在一旁引导、帮助、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