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理查德·塞勒,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开创者之一。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理查德·塞勒的学术自传。在本书中,塞勒完整呈现了自己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思考和理论贡献,也讲述了自己怎么走上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以及行为经济学这个学科从备受冷落,到逐渐被主流经济学界接受的过程。可以说,读懂这本书,你就懂了行为经济学。
核心内容
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纪人假设存在重大缺陷,对现实的解释与预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质疑。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限度的,那些被传统经济学忽视的“非理性”因素,反倒是影响经济决策、经济行为的关键。禀赋效应、心理账户、消费效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因素。
一、为什么说,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有缺陷的
传统经济学家假设各类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不是真实的普通人,而是虚拟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这一假设一开始只是为了研究方便,但经济学家对它产生了巨大依赖,甚至迷信。我们看到的大量经济学模型和成果,都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上。
这一假设虽然看上去科学严谨,但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时,却越来越虚弱无力。特别是在历次经济危机爆发时,理性经济人假设对于投资者没来由的恐慌、盲从、踩踏、市场崩盘等现象,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
行为经济学对理性人假设提出了全面批判,分三步走:
第一步,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不完美,缺乏完全理性的客观基础。
第二步,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辩护者坚持,通过学习和决策实践,就可以接近理性。行为经济学承认学习效应的存在,但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无限制无休止学习。在重大事件决策中尤其缺乏学习机会,因为重大事件发生频率太低,根本没有可能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经验。同时,人的理性程度,受到自身能力和能力发挥水平的限制。你拿100块钱超市购买生活用品,按照理性人假设,应该能找到一个最完美的购物组合。但事实上,你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做出所谓的最理性决策,最后起作用的可能只是简单的经验和瞬间的直觉。
第三,行为经济学指出,理性这个概念本身就有问题。以家庭获得一笔额外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为例,凯恩斯认为家庭会按一定比例将增加部分用于消费,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会在未来几年内将增加的消费平均分配,弗朗哥·莫迪利亚尼认为会在未来一生中平均分配,罗伯特·巴罗认为分配时还要考虑后代。每位经济学家都有他的理性,但理性之上永远有更高级的理性,永无止境。绝对理性根本不存在。
二、什么是禀赋效应,禀赋效应会对经济决策造成什么影响
禀赋效应是理查德·塞勒在1980年首次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相比未拥有之前,会大大增加。这也是他获得诺奖的主要成果。
禀赋效应的心理学基础,是你对物品价值判断得不够理性。由于禀赋效应的存在,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于“利害”的权衡并不均衡,对于“避害”的考虑,要远远大于对于“趋利”的考虑。丢了100元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捡了100元钱的快乐。
理查德·塞勒参照心理学方法,设计了经典的马克杯试验,证明了禀赋效应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存在。他将11个马克杯随机分配给22个学生,组织学生自由交易,发现成功完成的交易次数远低于预期。原因在于已经拥有马克杯的卖家对杯子估价中位数为5.25美元,而买家的估价仅为2.25美元,差价巨大,导致无法完成交易。这就是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会对经济决策产生影响。在就业决策时,你在两个工作机会中的取舍,往往受制于你得到这两个机会的顺序,先得到的工作机会,会让你觉得相对更难放弃。
在宏观经济学中,科斯定理认为,产权初始的分配不重要,只要产权明确、交易成本足够低,总能够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效益最大。但考虑到禀赋效应的存在,初始分配之后,不同产权的拥有者总是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作过高估价,而对别人拥有的过低估价,很有可能无法完成交易。因此,不能迷信市场的调节能力,初始的产权分配也必须考虑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心理账户和交易效用,如何影响你的消费决策
心理账户是理查德·塞勒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将内心深处将金钱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就好像在心里建立了一个一个的小账户。分类的依据,有时候是根据金钱的来源,有时候根据用途和其他因素。然后,在消费决策时,你会首先在每个小账户内部计算成本,评估交易是否值得。
交易效用同样是塞勒的创见,他认为,每个消费者都会把商品的价格,和自己心目中期望的参考价格做一个比较。如果价格远远低于期望参考价格,你就会觉得这笔交易很值,有足够的吸引力。这笔交易就是富有交易效用的。交易效用可以解释很多经济现象,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商家会想方设法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抬高消费者心中的参考价格。还有一个更常见的例子,在调整商品价格的时候,更多的采取打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降价。
四、行为经济学的“逆袭”
这本书除了对对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做出介绍之外,也从理查德·塞勒个人研究生涯的角度,对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
行为经济学的萌芽,要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人们发现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所不能解释的“反常”现象越来越多。理查德·塞勒的个人研究,也是从这些“反常现象”开始的。不过,行为经济学一开始并不受重视,直到七八十年代,它才正式成长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当时,以理查德·塞勒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正式引入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陆续提出了前景理论、禀赋效应、心理账户、交易效用等重要观点,逐步推动行为经济学理论的体系化。从八十年代开始,理查德·塞勒开始关注行为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金融市场的应用,并在九十年代启动了助推计划,主张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出发,通过主动施加温和影响,来改善人们的经济决策。
20世纪以来,行为经济学发动了对传统经济学的全面“逆袭”,近些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有三次颁发给了行为经济学家。为什么能逆袭?一方面这是行为经济学自身逐渐成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传统经济学理论受到的质疑和挑战越来越多。目前,行为经济学发展势头仍很强劲,它将对经济学科的整体发展持续产生深远影响。
金句
1. 人类的理性是有限度的,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2. 人们在参考股票历史价格时,总是容易对历史业绩表现较好的股票过分乐观,而对表现不好的品种过分悲观。这才是人性的真实状态。
3. 理性之上永远还有更强大、更高级的理性,理性永无止境,理性经济人所拥有的绝对理性,根本就不存在。
4. 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不是理性的经济人,而是受各种情绪甚至偏见影响的普通人。
撰稿:汪恒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