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两大一小,观《何以为家》,两个小时。小的看星星,我和叔同可以说,似懂非懂。
叙利亚近年战争四起,那些难民流离失所,疲于活着。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11岁,目光有神而坚韧的小男孩。他们一家住在筒子里楼里,穷,且没有尊严。
这个男孩,每天在贫民窟里和妹妹出去打工 ,帮人换煤气罐,卖水果茶,维持生活基本的生计。
人最大的不幸,就在于所处的战乱的时代。在战火似火的年代,难民没有多少尊严。他们每一天,都有可能死亡,也有可能受到更大的的伤害。何况是在种族冲突更为严重的中东地区呢?
影片以一个独特的视角,以孩子对待周遭的环境为主线,来向世界传递一种声音。人虽然生而不平等,但人们更需要用平等的目光和思维去看待不平等的事实。
这次观影,没有流泪。电影最后的结局,男孩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失散的母子得以团聚。
电影,在细节方面所展示的,贫穷、愚昧的细节,以及苦味,也深深的打动了我 ,也刺动了我。
小男孩和父母的升级顶撞,源于失去妹妹的痛苦和对生命的怜悯和爱。父母的茫然无助的解释,他们也是受害者,更是愚昧的践行者,同样也是阿富汗千千万万人生存的真实写照。
是谁的错呢?生存还是毁灭是一个问题。如果连生存都解决不了,还谈什么生命的价值。
孩子的心声,某种意义上,导演是支持的。孩子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弱小的身躯,在战乱的年代,都承受着生命巨大的挑战,这在我们常人眼里,是多么的震惊和难以想象。
从影片回到我们自己,反观自己,才能更好的前行。生于 ,活于幸福的一代,我们应该有几点思考,活着有一点,要活的有质量。
一定要坚持平等,尽管戾气会有,但不能偏离人生,更不能有不承受生活痛苦,也许也就不知道幸福的真正意义的精神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