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北国雄浑豪迈的美,没有江南含蓄别致的美,它就在那儿,不张扬,不突兀,带着恰到好处的美好。这个小小的城叫霞城,在并不富庶的土地上安静地伫立着。
城西·夏荷
走进这座城,看“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于余霞似锦。微风恰好的暮色中,踏足校园的九曲回廊,立足回廊亭上,望着这片局限的湖水。思绪千转,随着黄昏静谧的风滑入湖底,传送回故乡的荷塘。若是一个橙黄的晴天,我会着一袭藕色短裙,乘着夕阳来赏这满湖的荷花。立于步云桥上放眼望去:接天莲叶铺在泛着粼粼波光的河面上,柔风过境,莲叶随风摇曳,晚风轻吻着荷叶,温柔了三十里的菡萏,抚慰了流火的盛夏。淡红的霞光透过天边的火烧云,静静地为这片荷塘上妆,荷叶上洒满了细碎的金箔,荷花上好最后一层妆面翩然入场,这些个娉娉婷婷的少女,一尘不染而娇妍可人。一些含苞的年轻荷花用清丽的外衣将清新艳丽的容颜遮了大半,只尖尖角上露出一抹娇红,还有一些豆蔻年华的初开莲花,绽放的花瓣娇嫩可爱,像极了绛红色的油纸伞,撑开了这座城热烈的盛夏。这里的荷向来都是可爱的,从不似名满天下的景点中那些荷花如此的不可亵玩,这里的荷无端令人放松而心生亲近,正如这座小城包容着每一个普通人,承载着无数的记忆和情感,我着藕色短裙,于步云桥上翩然起舞,虽说不上娉娉婷婷,但也飘逸洒脱......
城南·市井
走进这座城,看“人间烟火,最抚人心”。我从“山上层层桃李花”的山寺桃花走向“云间烟火是人间”的烟火俗常,小小霞城的诗意清欢就藏在城南的几条街巷中。车站往西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街,晨光熹微,天际泛出鱼肚白,将远处的高楼渲染渗透,几缕阳光便从缝隙间留意下来,为万物渡上浅淡的碎金,感受着清阳曜灵,和风容与,我又将踏上这条走过千万次的路。街西头,空气中尽是热闹的叫卖,跟随着阵阵晨间的炊烟弥漫过整条街巷,都说每一座城市独具特色的叫卖声就是属于本地的文化记忆,确是如此,霞城的文化记忆正藏在商贩抑扬顿挫的吆喝声中。接着向东行,早点摊子,蔬菜铺子逐渐密集了起来,店主将货物摆到店门外,被侵占了的街道显得愈发逼仄,车辆也愈发小心翼翼,缓慢地穿行着。比起繁华都市里路遥马急的人间,仿佛开了慢放键的小街却更显得难得而可爱。小街中还有小巷,那是水泥的路面,巷子边的墙上甚至夹杂着复古的砖红,对这我是最喜爱的,我常抚着墙上的纹路回味着一天的思绪,却总是让从墙里探出头的一些生灵打断思绪,一朵浅红的杏花或是一只慵懒的花猫。朗读者中有这么一句话确是我与这座城的真实写照,“故乡,是我们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少年的我总是想逃离这条充斥着世俗风貌的小街,我曾对肉铺中的屠杀作呕,对雨后排水不畅的街道无奈。然后却明白了“当有一天我们走得很远很久,会发现故乡就像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逃离之后的日子里我竟是不时想起那些满含抱怨的时光中蕴含着的少年趣事:与待宰的羔羊对话、小雨靴踏起水花……“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这条街既是霞城聚拢的烟火也是这座城摊开的人间。
城北·松林
走进这座城,看“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我听说每一座古城都有鼓楼,赤城这座始置县于康熙三十二年的古城自然也不例外。每次立于这座肃穆的鼓楼下,便觉周围时空的斗转星移,仿若晨钟暮鼓回响在耳边,两层重檐,四角五脊,飞檐斗拱无一不为这座城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同时,赤城人民的美好向往也通过鼓楼体现出来:南侧门刻有的“雋明”意为汇聚光明、企盼太平;北侧的“控驭”则意为控制、驾驭,文光射斗的金匾上“天文开运”“壮观” “超然”“霞城翠秀”等文字充分表现出赤城人民对这座古建筑的尊崇以及古赤城不光尚武,而且崇文的文化风貌。赤城鼓楼,自大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就注视着这座城的文化变迁。自鼓楼北行,便是颇有年岁的北山公园,我曾于冬日游北山,与春夏相比,山中愈发空寂,而山上唯一不变的便是松柏。拾阶而上就有十余棵直通天穹的苍松夹道相迎,树干足两抱之粗,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的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空旷的北山好似只剩下山、树和人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这里的松有它的伴侣——柏,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于秋敛冬凝之后游北山,虽无花无草,却山石奔突、松柏连理,头顶红日蓝天,脚踏风扫石阶,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愈发显得松耐得住孤寒。这片长青是松大抵是北山的山魂了,就如同铮铮铁骨和浩浩正气刻在赤城人民的魂魄中。
城东.山水
走进这座城,看“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我的窗子被略带湿气的香气打开,风传花信,雨濯春尘,循着雨后的泥土芳香,我扑进满怀负离子的潮湿空气中,如鹿归林,喜不自胜。白河湾雨后的模样像是水墨丹青从纸上醒了过来,更显山色空蒙,水色如烟。若是小心翼翼地踩着湿滑的山石攀到了东山主峰的山顶,便可鸟瞰白河湾公园的全景,许是雨后山间湿气重,浮云便遮了望眼,山下看得也便不真切了。于山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下山时云雾渐散,色彩也便丰富了起来,画中跳出来的白河湾当然不止墨色:碧蓝如洗的晴空下,是一片连绵不绝的青山绿树,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争相盛开,绽放出云霞般绚烂的色彩;扎在石缝中的灌木,枝柯盘曲,一丛丛绿色,近看像簇燃的绿火,远看像斑斑的苍苔;春雨看似送走了满园芳菲,而山寺中却迎来了灼灼芬华,或粉或白地相互渗透着,“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使我想到了优雅顺畅的序曲,它一步步把我们引向春日的深处,揭示它丰富的蕴含。古人道:“西北之山多浑厚,东南之山多奇秀。”这东山虽无西北之山浑厚,也不如东南之山奇秀,却如沧海遗珠一般,踞于这“弹丸”小城展现着灵秀的美姿。山无水不媚,有水便有了生命的流动。白河穿城而过,河流舒缓、水平如镜,舟行款款,如滑动在琉璃之上。水纹细小而柔美,涟漪渐生而渐散,河水渟膏湛碧,纤细可见。水下藻荇丛生,随水摇曳,依依袅袅。远处画桥如虹,飞阁垂檐,极尽清丽典雅之风致。两岸青山吐翠,城郭巍峨,一并倒影在那清流之中,影影绰绰,似幻还真。一汪清澈白河水,养育百年性情人。就是这泓从高山峡谷中奔泻而出的江河水,千百年来一直与赤城人的血液相溶在一起。白河的水是平和的,一如今天赤城人平静的生活。白河的水是清澈的,她似乎又与赤城人达成了一种永恒的心灵同构。她那处世不惊、优游闲适的禀性流溢出赤城独特的人文精神。
春天走进这座城,看到她的娇美;夏天走进这座城,沐浴她的清雅;秋天走进这这座城,感受她的烟火;冬天走进这座城,窥见她的骨气。正是这山灵水秀的景、这淳朴热情的人造就了这座人杰地灵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