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0 关于“定投”的思考

我一直坚信“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从2015年我就开始定投指数基金了,在了解到【被动型指数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在20-40%后,我具体做法是:只要综合收益达到35%就卖出,然后等待下跌到最低点,再买入,除去买卖费率,最终落袋30%左右。

我对定投的理解如下:

1.定投的长期,是以一个周期为界,从一个熊市的低点开始,到达我规定的30%收益点的时间段。

2.定投的核心,是坚持定期买入,从而摊薄成本。

3.定投的操作,是有买有卖。

最近听完李笑来的投资课,我对“定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反思。

李笑来认为:

1.定投的长期,是至少穿越2个牛熊周期。

2.定投的核心,是场外赚钱能力

3.定投的操作,是只买不卖。

那么我和大神的思考差距在哪里呢?应该是我从未考虑到【场外赚钱能力】带来的巨大心理影响。

按照李笑来的观点,我之前按一个周期进行低买高卖的做法完全没必要。因为这个操作的重点,是要准确预测最低点,我的预测方法和李笑来如出一辙:第二轮最低点应该大于第一轮最高点,此时就可以买入。但是在股票市场里,这不是100%准确无误。完全无风险的唯一方式,就是平静地穿过牛熊,只买不卖。而且,如果能再坚持一个周期,我的收益至少应在60%以上。

这跟我没有稳定、强大的场外赚钱能力,有很大关系。

我是一名央企的中层管理者,生活在二线城市,家庭年收入中等水平,生活没有负担,和先生各自财务独立。

但问题在于,我所在的企业并不能按时发放薪酬,最长的拖欠周期达2年。例如,2018年房价1.2万,年末大盘2499点,而我的全年薪酬只发了20%。,一直到2020年末才补发,此时房价1.8万,年末大盘3500点。

拖欠薪酬其实严重影响着我的投资决策。

持续的场外赚钱能力,不仅能在漫长的熊市积累足够多的原始资本,跟重要的是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来执行长期定投策略。它不仅决定我的投资策略,还决定我投入的钱能放多久。毕竟,生活中的黑天鹅事件,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来了。

基于以上分析,我的定投思路应该做如下调整:

1.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场外赚钱能力上;

2.在不影响生活品质的情况下,尽量做出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消费决定;

3.不要过多从技术层面给投资目标设限。

4.定投周期从“月”,分割为“周”或者“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