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带给我们什么?
01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这是我最近常常看到的一段话。我觉得三毛说得更透彻——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从高三开始,我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念想:我要看很多的书。虽然很无厘头,但在那之后每次我都会把遇到的好书记在一个便签本子上,就像一个愿望清单,罗列着一个一个想要实现的愿望。
高三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看书,我就想等到了大学,一定要把这些书都看一遍,虽然不是特别清楚这有什么用处,但我心里一直告诉自己,多看一些书总会没错。
到了大学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看了不多不少的书,虽然这些书没能带给我思想上的巨大改变,但是却让我越来越平静的看待生活,能让我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享受到一种久违的平静,可以说,读书带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平静。
02
俞敏洪说:没有那一本书是最有启发的书,因为一个人思想的形成绝对不会来自于一本书的。它是所有书的思想经过你的筛选,大浪淘沙以后的集合体,最后变成你的思想的组成部分。很难说有哪一本书能够带给我我们致命性或者变革性的影响。嗯,很少。
每个人对读书都有一种独特的理解,一句话描述就是: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思想,进而改正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方式。
比如说读完三毛的作品,会让我们觉得三毛是一个很会生活并且敢于尝试新生的人,进而就会让我们也想去尝试那种生活方式。
再比如读路遥的作品,我们会真实的感觉到生活艰辛的一面,会让我们融入到那个时代,与那个时代的人对话。读到深处会让我们饱含泪水,这就是共鸣。当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能够相互交流,这也是读书的最大乐趣。
再比如读鸡汤,为什么那么多人明明知道鸡汤在实质性上并没有什么帮助,但仍然喜欢读,因为鸡汤能把我们困难时的那个状态真实的表现出来,并且能在心灵上给予我们安慰。
虽然它不一定能让你走出困境,不过至少会让你知道,从古到今跟你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并不孤单。
03
宋代 赵恒在《励学篇》中写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在古代,寒门子弟想要飞黄腾达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可选。书读的好,便可金榜题名,一夜万户侯。
但是现在,在很多人看来读书已经无用了,即所谓的读书无用论。
不读书其实是心变的浮躁了。他们认为读哲学名著,社会学名著,读散文诗歌是没有用的。但其实上这些书实际上对一个人的精神构成以及形成完整的人格是及其有益的。
有些人可能认为,以前的人面临的社会生存竞争力没有现在那么大。如今人多职少的就业形势令人担忧,高房价更是让年轻人在大城市举步维艰,所以认为在这个时代“赚钱才是王道”,读书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不能直接提现,所以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
在我看来读书无用论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因为表面上竞争压力非常大,所以大家都觉得要为生存竞争本身而努力,但恰恰放弃了读书作为生存竞争的最高手段。就是说大家拿着原始武器进行战斗,号称要生存竞争,但是却忘记为自己制造更好的武器。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很多人却忘了磨刀,其结果可想而知。
那些读书的人,在你看来是浪费时间,其实他们在追求更强的竞争力。
04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依我看,行万里路不一定能比得上读万卷书,但是读万卷书一定能比得上行万里路。
日常生活中,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我们不能每天都出门远行,以真正达到行万里路的境界。但是读书可以突破这个限制,通过读书,我们的思绪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以神代步,真正做到“行万里路”。
比如说,通过马尔克斯的著作,便可了解南美的风土人情;通过三毛的著作,便可了解加纳利群岛的人情事故……
通过不同国籍,不同地域的作家,我们便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人文地理,在作家的笔下与作者一起尽情的欣赏各国的风景名胜。
看景不如听景,当景区在假期被围的水泄不通,与其看人,还不如与写作者来一次亲密的接触,在书中寻找那已经消失的经典。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心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