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明变:一种植根于古老智慧的现代心理艺术》
“知常明变”出自《老子》第十六章,意为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并顺应时势灵活变通。这一理念强调在遵循事物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形势调整策略,达到驾驭事物的目的。
在喧嚣变幻的世界中,人们常常渴望一种内在的稳定感,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外部环境的无常。这种张力催生了一种深植于东方哲学的心理智慧——“知常明变”。它并非高深莫测的玄学,而是一种可实践的生活艺术,指引我们在恒定与变化之间找到平衡,从而获得更深层的心理韧性与生命洞察。
“知常明变”意为认识恒常之道方能明达事理,进而通晓变化之机。其中,“常”代表宇宙间不变的规律与本质,而“变”则指事物表象的流动与转化。这一思想与西方心理学中的某些理念不谋而合,例如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或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们对安全与自我实现的永恒追求。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心理事实:人类既需要稳定的根基,也需要适应变化的灵活性。
一、“知常”:内在稳态的心理基石
“知常”并非指固守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对生命基本规律的体认与接纳。从心理学角度看,它类似于一种“内在稳态”(homeostasis)的建立——个体通过认知与情感的调节,达到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强调“顺应自然而生”,其中的“自然”便是“常”的一种体现。爱比克泰德曾言:“困扰人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人对事物的看法。”这句话揭示了“知常”的心理学意义:“当我们能够认识到情绪、认知和行为背后的基本规律时,便不易被外界的无常所扰动”。例如,理解“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庸》)的情绪本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情感波动,而非被其奴役。
这种“知常”的智慧在现代心理治疗中亦有体现。认知行为疗法(CBT)强调通过改变不合理认知来调整情绪,其核心正是帮助患者认识到思维与情绪之间的恒定规律——即“常”。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鼓励人们回归真实的自我,寻找内在的价值感与意义感,这也是一种对“常”的追寻。
二、“明变”:适应无常的心理弹性
如果说“知常”是锚,那么“明变”便是帆。只知常而不明变,容易陷入僵化;只求变而不知常,则易流于浮躁。《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揭示了变化中蕴含的生机与可能性。
从心理学角度,“明变”关乎一种关键的心理能力——弹性(resilience)。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提出“成为一个人”的过程,即个体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仍能保持自我实现的趋势。这种能力并非天生固定,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例如,通过正念冥想(mindfulness),人们学习观察思绪的来去而不执着于某一状态,从而提升对变化的接纳度。
庄子的寓言更是生动地诠释了“明变”的智慧:“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在困境中固守旧模式,不如顺应变化寻找新的出路。这种思维转换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重构”(cognitive reframing)异曲同工——通过改变对问题的解读方式,打开新的可能性。
三、知常与明变的辩证统一
真正的心灵智慧,在于常与变的辩证统一。唐代禅师青原惟信曾有一段著名的悟道历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一过程生动展现了从“执常”到“明变”再到“常变合一”的心理升华。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平衡不断适应世界。同化是将新信息纳入原有认知框架(知常),而顺应是调整原有框架以适应新信息(明变)。健康的心理发展正在于二者的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亦体现在情绪管理中。例如,面对失去亲人的悲痛,个体既需要承认悲伤的必然性(知常),也需要逐渐接受生活继续向前的现实(明变)。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意义来》中写道:“当我们无法改变情境时,我们被挑战着改变自己。”这正是常变统一的深刻实践。
四、实践“知常明变”的心理艺术
如何将这一哲学智慧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实践?以下是几个可供参考的方向:
1. 在关系中练习平衡
在人际互动中,既保持自我的核心价值观(常),也包容他人的差异与变化(变)。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
2. 建立仪式与节奏
日常生活中稳定的仪式(如晨间routine、阅读习惯)可以提供安全感(常),但同时保持对突发变化的开放态度(变),例如灵活调整计划而不焦虑。
3. 拥抱自然之道
观察四季更迭、草木枯荣,体会自然中常与变的交融。这种体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心理模式,培养出一种“随物赋形”的适应性。
4. 学习哲学的慰藉
阅读哲学与文学经典,如《沉思录》中马可·奥勒留对无常的思考,或苏轼“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豁达,能帮助我们获得超越时代的心理共鸣。
5. 培育内在的观察者
通过冥想或自省,练习以不评判的态度观察自己的思绪与情绪。这不仅有助于识别那些反复出现的心理模式(常),也能增强面对变化时的冷静与清醒(变)。
知常明变的心理智慧,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圆融的生命态度——如同中国园林艺术中的“曲径通幽”,既遵循一定的营造法则(常),又因势随形、变化无穷(变)。在这种智慧之光下,我们或许能更从容地行走于人生的无常与有常之间,既不迷失于外界的纷扰,也不困守于内心的固执。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我不是过去经历的结果,而是自己选择的未来。”而知常明变,正是这样一种选择——选择在认知规律中锚定自我,在接纳变化中拥抱可能。
知常才能守正,明变方可创新;知常守正为本,明变创新为用。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正确方向;不断“创新”,“守正”才能固本强基。唯物辩证法原理表明,只有包括对立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统一,只有包括个性的整体才是真正的整体。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
这种智慧并非一蹴而就,而需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不断体悟与实践。当我们能够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既保有内心的从容,又具备应对变化的灵动,便是真正掌握了这门古老而新鲜的心理艺术。
丁俊贵
2025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