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是面对不容易判断优劣的几个选项,做出正确的选择。
例如,我应该解雇这个负能量的员工吗?但是公司的客户端只有他搞的定。
我应该离开现在的公司跳槽到B公司吗?薪水更高但是更不稳定。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利弊分析法,建议你在白纸的中间画一条线,一侧写好处,一侧写坏处,综合以后再做决定。但,这并非最好的方式。
在决策时,我们很容易认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实际情况是,可能两者可兼得,例如()的例子。关于决策,有以下四个误区
第一,防止自己的思维狭隘,告诉自己有多个选择。
思维狭隘,就是指我们倾向于将选择限制在极小的范围中,以二元化的简易思维看待选择。我们会问“我是否应该结束这段爱情呢”,而非“怎样才可以改善我们的关系”。我们会问自己“要不要买辆新车啊”,而不是“我想要花钱让我的家人过得更好,那么最好的花钱方式是什么”。
应对这种的方式是,更换问自己的问题,明确自己真实的目的,这样你就会发现自己的选择有很多,而并不是两种。
第二 :防止确认偏误
证实倾向可能是商务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因为连最精明的人都会犯这个错误。人们向外四处搜集资料,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捏造事实。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寻求确认时,却佯装自己在寻求真相。例如“我穿这条牛仔裤会不会看起来很胖”和“你认为我写的这首诗怎么样”这类问题。
这个问题也很好处理,多去问一下别人的意见,尤其是反对派的意见。只有充分考虑反对派的意见以后,才能开始决策。尤其是在公司收购的时候,就想演习一样,需要蓝军来提各种反对意见,然后再做出决策。(其实我一直好奇百度的各种收购决策是如何做的,为何失败那么多次?)
第三:避免短期情绪。
面临艰难抉择时,我们的情绪也会搅和进来。所以学会从长计议!典型的例如当年因特尔的CEO安迪 格鲁夫 决定彻底放弃存储器业务,专注于处理器。就是抛开了短期的情绪,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避免过度自信
一项调查显示,医生对某个诊断感到“非常确定”时,40%的情况下他们是错的。一群学生经过评估,认为自己犯错的概率仅仅是1%的时候,真正的概率却是27%。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就算专门研究决策科学的人也犯错误。丹尼尔卡尼曼曾今组织编写一本决策的书,让大家预测完成需要的时间,有人说一年,有人说两年。但是有一个参与人员曾做过类似的事情,说上次用了七年。后来他们果然用了七年多。万维钢自己刚开始玩期货的时候,朋友建议他别玩,说很多人都亏掉了自己的本金。万维钢呵呵了一下。我是谁?但实际情况作为一个业余玩家他最后亏光了。
所以我们在预测自己能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基线概率。大部分人做这个事情成功的概率是多少,然后再来预测自己能成的概率。
当然,如果你深入调查,发现大多数人的情况与自己不符,就勇敢尝试。例如有一个小伙要做一种骨髓移植,医生告诉他如果不做,预期还可以活6年。如果做的话,失败的概率高达90%,但是只要成功后面就和常人一样。他深入调查发现,失败率之所以高是因为做这个手术的很多是老人,但是,他只有28岁!还有就是很多人是在一些非著名医院做的,但是他有条件在最好的医院做做这个手术。所以他认为自己可以做这个手术,后来果然成功。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股市,有很多人不惜扑上自己所有的身价不留后路,原因就是他太过于相信自己的预测,不小心就上天台了,连专业炒家利弗莫尔都会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做决策时,要未料胜,先料败,万一情况与预期不符,该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