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办理身份证,遇到了以前的学妹。她说,她准备结婚了。
我恭喜她。
但是,她没有接受恭贺的喜庆神色,而是叹了一口气说,要等对象考上公务员才能结,因为他现在的工作不好听。
我很好奇,工作怎么不好听。
学妹现在的对象是个官二代,家里几套房产,独身子女,苗红根正,175的身材,重点大学毕业,真是门当户对,结婚只要买辆车就圆满了。但学妹向同事介绍她对象,同事对这些符合大众的表面现象根本不上心,而是一直议论他的工作。其实学妹对象的工作并不差,工资也不低,是一家私企的外勤人员。但是学妹同事听了,摆出了一副这算什么工作的表情。学妹一下子觉得面子掉到了地上。
学妹说,同事的对象们不是在事业单位就是在国有企业,只有她对象不是。没有体制内的“光环”,同事们有意无意地说起她对象时,总带着一点瞧不起的语气,“哦,连公务员都不是啊”,“私企啊,没名气”,“外勤啊,不稳定,没将来”。
我说,自己喜欢就行,公务员又不是标准。
她说,在我的朋友圈里,公务员就是标准。我不改变,就会被挤出这个圈子。
她所说的朋友圈就是她的同事圈。老家是一个三四线城市的小镇,是一上午就可以逛遍角角落落的小镇。学妹工作时间见得最多的同事,下班见到最多的还是同事。对学妹而言,工作必须和同事聊,生活只能和同事聊。
学妹走不出这个圈子,只能按照圈子的标准来。
学妹同事里有个过得好的,学妹一直奉她为生活的榜样,每一样都要和她一样。同事对象是本科生,学妹找对象除了本科生其余不考虑;同事对象有几套房,学妹也找个有几套房的对象;同事对象身高175,学妹也找个175以上的。同事对象是银行主管,但学妹的对象连事业单位都沾不上。
朋友圈里的人给学妹介绍对象,学妹再在圈子设定好的框子里选对象。交往前都得问清楚学历、身高、工作、房产和车子如何,一项不符合标准立马淘汰。找到一个方方面面都达标的人不易,学妹的对象除了工作不好听其余都是达标的,既然找到了,就得培养,所以她要求对象一定要考上公务员。这个择偶标准是学妹的朋友圈选出来的。学妹的同事们都是按照这个标准挑选对象的,并且大家都很美满幸福,所以学妹相信这样的选择肯定不会错。
她说,既然有正面的例子在那儿,我为什么不遵循这个标准。
我问,你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她说,思考太累,已经有前人铺好路了,照着走就行。
我说,一定要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
学妹确信地说,几个结婚没房没车的,日子都是过得苦哈哈的,没前途。这似乎增加了择偶框子的说服力和有理性,也更加让她们懒于思考自己的内心。于是我开始不想多话,然而,过得好与坏,真的是这样吗?
学妹身边的同事都懒得思考了,她们在这个圈子里,你参考着我,我比较着你,享受着物质带来的幸福表象。当一个人的心过多地趋向于物质的时候,很多美好的东西都会被屏蔽,而这些被屏蔽的美好事物,我想他们也懒得思考了。总是在乎了别人,又懒得思考自己,局限在像鹌鹑蛋一样的大小的朋友圈里,又早已失去了冲破蛋壳的勇气和动力。在这个物质过剩的世界里不要迷失了自己才好。因为圈子里的同事都买的东风,而圈子外的人开的却是开着奥迪宝马。
早些时候,一位刚离婚的朋友,向我痛诉他的婚姻。结婚对象是他父母找的,大学生,独身子女,长得漂亮秀气,他当时没多考虑,年龄到了,单身的压力与日俱增,想想条件不错,就贷款买了房,结了婚。哪知结婚后,对象特别强势,根本无法沟通,不但想控制他的一切,甚至连他的家人亲戚都不放过。他一直忍,忍了三年,孩子周岁了,他终于忍不住了。他要离,对象死活不愿意,甚至拿起菜刀追着他砍。到现在他还在协议离婚中。
最后,他发自肺腑地说了句,房子、车子有个卵用,家庭闹矛盾的时候,我懂你,你理解我才是万岁。那些所谓的条条框框的择偶标准跟日子比起来,不过是虚有其表身外之物。
朋友圈里的人前显贵的炫耀和攀比,千万不要变成了人后受罪。学人家去一趟马尔代夫,之后对象偷偷地吃了三个月面条。学人家买架钢琴,之后只用来弹给客人听。学人家买辆宝马,之后半年的房贷得啃老。但我并不否认物质的重要性,而是强调物质的自由性。所谓的物质自由,并不是你现在拥有多少房子车子,而是当你想拥有的时候就能拥有,当你不想拥有的,可以随时弃之。
两人的日子多数的时候是与他人无关的,过着舒服,看着顺眼才最重要。身高学历硬件条件要配合适的软件才能运行自如。他喜欢财经,你喜欢八卦;他喜欢旅游,你喜欢宅在家里;他爱学习,你爱玩;他强势,你不愿意妥协迁就;他总顺着你,可你又没主见,即使硬件再符合标准,但软件不兼容,你们注定要越走越远。
本山大叔的第一段婚姻就是这样的例子。当年他结婚的时候只是个“穷小子”,对象与他可谓出身相同背景相似门当户对。可是婚后本山大叔喜欢拉二胡,对象只专注与家务活。之后本山大叔越来越红,对象还在原地,距离越来越远,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分手是注定的。虽然他们现在都是人前显贵的人,但他们终究有一段失败的婚姻。
以前有首老歌唱着“心会跟爱一起走”,两个人心心相印才是应该择偶标准,真的与朋友圈定的框子毫无关系。齐头并进的要点需要用心感受,我走进你,你靠近我;带着你,你陪着我;我监督你,你协助我,丰富彼此的阅历,成为彼此舒适的婚姻合伙人。
过得好与坏,不是呈现在他人眼里的优秀条件叠加,也不是结婚时收获了多少羡慕,而是真正关起门来,有多少你侬我侬,吾至爱汝,有多少你迁就我,我妥协你。更加不是在朋友内攀比和炫耀,而是收获了自己满意的状态,以舒适的姿态过上1+1≥2的生活。
所以别被朋友圈和框子束缚得太紧,千万别觉得思考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