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关于微课的研究利用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2021年6月份的时候,我们学校开展了关于微课的课题研究,旨在通过精致、短小的微视频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从而打造高效课堂;9月之初,紧跟时代步伐,听取了专家解读,认真学习了“双减”政策,在减轻学生及家长负担的同时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进一步展开了关于微课的研究利用。
一、利用微课,营造生动的课堂环境
生动的课堂环境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由于小学生现阶段各方面的发育水平还不够完善,对于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很多知识不能够充分理解,甚至觉得晦涩乏味,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运用微课,将单调乏味的文字变成小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形象事物。比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时,集体备课最后的成果,除了常态教学流程设计,每节课还精心制作了一个微课短视频,紧扣本节课内容,完整展现给大家。本单元的主题是神话,安排了四篇课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和《女娲补天》。在学习《精卫填海》这篇课文时,因为之前好多孩子都读过这个故事,再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先读再讲会让孩子觉得枯燥无味,所以课堂上我们利用微课短视频,先让孩子们观看动画片《精卫填海》,课堂顿时热闹起来,接下来交流故事的内容,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来,之后解决重点字词的含义,以及课文我们要学习精卫的优秀品质,这样一步步引导下来,顺理成章,学生当堂背下来这篇课文,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
除了课文教学,在学习生字时,也可以利用微课,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如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第一单元有三课都是通过了解象形字的演变过程认识汉字,《日月水火》一课尤为明显,虽然书上也配了插图,但是真正了解象形字的演变过程,需要让学生看到真实的物体,再结合现在的汉字才可以有好的效果,那么借用微课程,就可以实现。第四课一共有八个生字,微课中呈现了每个汉字的演变过程,生动有趣,孩子们很容易记住,原本枯燥的识字因为微课而动起来。
二、利用微课,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每周的作文或周记课,都会表扬一部分同学,在班里范读,以此激励更多的同学。但后来发现,受表扬的一直是那几位同学,其他同学的写作激情似乎没有被点燃,于是在后来的单元作文教学中,我们利用微课指导学生写作。
在“推荐一个好地方”这个单元主题作文时,我们一共制作了两个微课视频。一个是汤河湿地公园,一个是大家熟悉的文王庙,赏心悦目的美景加上老师的讲解,孩子们说没有想到我们的家乡原来这样美,还有的孩子顺势推荐了汤阴的梦幻谷,准备照片分享给大家,同学们叽叽喳喳,争着给大家分享去过的好地方,我相机引导他们在小组交流内交流,代表发言,给孩子们展示的机会,为更多人打开写作之门。
三、利用微课,弥补教材资源的不足
小学生由于阅历有限,所以有些教材内容理解困难,微课,可以使这个问题迎难而解。比如在学习第一课《观潮》,课本上有一副插图,却难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没有去过海边,很难想象出来,利用微课直接将钱大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孩子们被千军万马的气势折服,慨叹自然界的魅力,从而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微课简单高效,弥补了教材资源的不足。
四、利用微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博大精深,许多内容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深刻体会,同意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在微课的辅助下,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异议的问题交流讨论。有了微课的辅助,课堂气氛活跃开放,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变得更大更广,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在进行《蝙蝠和雷达》教学中,以科学家对蝙蝠做的三次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其积极思考,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此时,教师要对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一定的肯定和鼓励,最大限度上提高教学有效性。
五、利用微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
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又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方便教师之间的分享交流,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以及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
微课的出现,为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不过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教学的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利用其优势,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向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