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
苏东坡想到苏武,苏武被匈奴单于流放到漠北,从没料到在暮年还能回到中国;他又想到管宁流放到辽东,竟愿居住在那里终身不去。惠州很美,当地居民也对他很好。等后来他迁到对岸的嘉佑寺之后,他说不久“鸡犬识东坡”了。
在对岸松风阁里他写了一封短笺,把他对人生的态度表现得最好。搬到嘉站寺之后,他常在山顶的松风阁里留连不去。一天,他正回家时,看见松风阁高高超出树顶之上,他的两条老年的腿感觉到疲倦。他忽然想:“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人若悟此,当恁么时也不妨歇歇。”(P304)
评价:
第一段中写了苏轼被贬惠州后的联想。其中用了苏武和管宁的两个例子,以用典的方式借指苏东坡自己。苏武被流放,管宁被迫逃难,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此处借指被流放岭南的苏东坡最合适不过了。尽管是被流放,他还戏称说不久便是"鸡犬识东坡"了。
第一段体现了苏轼的人物形象:百折不挠,幽默乐观。
第二段主要写了他与松风阁的故事。他在松风阁里写了一首《记游松风亭》,本文记叙了苏轼游览时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他对待贬谪的旷达态度。即使是被贬谪,却也如此乐观积极,不愧是一个"乐天派"。
他还悟出了一个道理:"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我认为在此处他的态度并不仅是乐观,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历经了多次贬官,话说"人过七十古来稀",年近七旬的苏轼还受了如此重挫,必然是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去适应这个过程,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
我学到了: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要试图去逃避,学着以苏东坡的眼光去看世界,即便是被流放岭南,也要想想"岭南万户皆春色",是被贬到了一个美景如画的地方。秉持乐观的态度,就算一时无法接受,可以像苏东坡一样,给予自己一个"熟歇"的时间,慢慢适应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