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东路和外滩的路口的亚细亚大楼向南,沿着黄浦江走不多时,就是大名鼎鼎的十六铺码头了。
十六铺码头
对于一个在长江边长大的孩子来说,对码头是有感情的,从小都是伴着汽笛声入睡,所谓夜半钟声到客船就是这个感觉。2001年的暑假,我从家乘船顺长江而下来上海,就是停靠在这个码头。当时内河航运还不像现在这样萧条,至少江轮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出行工具,更不用说熙熙攘攘的商、货船只,而十六铺的忙碌程度,从白天到黑夜,一刻也不得停歇。
为什么叫十六铺呢,这还要说到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了防御太平军的进攻,上海也搞起了团练,把上海县城厢内外的商号组织起来,建立一种联防联守的机制,叫“铺”,铺内的治安由铺内商号负责,原计划开27个铺,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只开了16个,十六铺码头就位于第16铺的治里,因此而得名。
十六铺码头的区域现在已经被改造为一个游览中心,主要负责黄浦江上游览船只的运营以及停靠一些游艇,昔日忙碌的景象早已不见,但体验上海的码头文化,确实是一个好的去处。
豫园
从十六铺码头往西,就到了上海老城厢了,首先就是豫园。
最早知道豫园是从每年新春的灯会开始的,现在都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小时候姑姑家的表姐每年都要回上海过年,然后回来除了带给我一大堆好吃的之外,就要跟我讲灯会,这可能也是很多上海同学的儿时记忆。
豫园在江南的园林里算是出类拔萃的,最早建于明嘉靖、万历年间,第一代的园主是时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江南的园林和皇家园林不同,大多是官员衣锦还乡或是谪贬归家后,借园林诉己志,或淡泊名利,或心思庙堂,园里每一处景致,皆有寓意,因此读懂一座园林,就读懂了一个宦海沉浮多年的士大夫的心。例如豫园的名字就颇考究,豫字取“安泰、平安”之意,取名豫园,意在“豫悦老亲”。
豫园由当时的造园名家张南阳设计并监造,张南阳就是本地人,自幼跟父亲学习绘画,后来改攻造山和造园,可以看出,在明代造园已经是日臻完善,跳脱出单独的艺术,而成为一个正儿八经的行业。
正是因为由张南阳所设计,而张南阳最擅造山,所以豫园里才有江南三大名石的玉玲珑。古人称张南阳所造假山,“沓拖逶迤,嶻嶪嵯峨,顿挫起伏,委宛婆娑。大都转千钧于千仞,犹之片羽尺步。神闲志定,不啻丈人承蜩。高下大小,随地赋形,初若不经意,而奇奇怪怪,变幻百出,见者骇目恫心,谓不从人间来。乃山人当会心处,亦往往大叫‘绝倒’,自诧为神助矣”。而玉玲珑又正是这样一块夺天地之造化的太湖奇石,于是珠联璧合,成就千古佳作。
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和经营,园林初具规模,当时号称“奇秀甲于东南”,这是何等荣耀?只可惜潘氏家道中落,后来几经易手,清咸丰年间,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在上海起义,将此地作为指挥部,失败后清兵攻入,遭此劫难,胜景早已不再。
上海城隍庙
豫园的故事要一点点听导游慢慢讲述,我们从豫园出来,旁边就是城隍庙了。
到上海旅游一定会有人推荐城隍庙。上海的城隍庙是“长江三大庙”之一,与之齐名的还有武汉的龙王庙和南京的夫子庙。此三座庙沉淀千年的中华文明、艺术和信仰,一直被文人雅士称颂。
上海城隍庙相传建于三国孙皓时期,明永乐年间改建为城隍庙。城隍就是中国宗教中保一方平安的神祇,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就如都江堰的二王庙,就是供奉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的。能够被奉为城隍的大概有几类:一是有政绩的地方官,造福一方;二是国家和民族的功臣;三是生前正直、清廉,有一身正气;四是行善之人。古人信神,将这些功绩或精神抽象出来,成为信仰,激励一方,这倒是有几分道理,毕竟不能什么事都找三清教主、玉皇大帝,还是要有相应的神祇成为本地的寄托。
上海城隍庙正殿供奉的是秦裕伯,也就是上海的城隍公了。秦裕伯生活在元末明初,是北宋文学家秦观的八世孙,生前三次受朱元璋召而不受,洪武皇帝本多疑,生怕其死后不为我所用,又为了笼括江南名士,故以“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敕封其为“显佑伯”,成为上海的城隍。
除了秦裕伯之外,前殿还供奉汉代大将军霍光,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民族英雄,霍光是金山人,也是当地的骄傲。老百姓需要榜样的力量来带领起前进,而千百年来,榜样也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纽带,不断被传颂和效仿,这就是一个民族的魂。
城隍庙承载着各种功能,基本上是当时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集中地,所以在城隍庙这片区域可以看到无数老上海的内容,老字号的餐馆,小吃,古戏台,三百六十行,什么都有,值得逛逛。
上海古城墙
地图上这一圈围起来的区域,就是上海的老县城了,主要是两条道路,人民路和中华路,以此区分上海老城厢。中国的城有一个特点,有门有墙,上海老城厢也不例外。虽然后来由于开埠,通商、行车的方便,绝大部分城墙都被拆去,但还是有一段被保留下来,就在人民路大境路的位置,这里现在叫大境阁,过去是一个箭台,在此基础上修建了关帝庙,也是申城八景中“江皋霁雪”的所在地。这个就在城隍庙往西走不远,毕竟整个老县城的规模也不是特别大。
老西门
在老城里走着,路名的命名方式和整个大上海完全不同,大上海是以全国地名来命名道路,而在这里,道路就是历史。什么老西门、东门路、小南门,其实都是当时的城门。我们就来说说老西门。
老西门就是旧城厢的仪凤门,取有凤来仪之义。老西门是一个交通要道,如果说十六铺连接水上(海上、内河)的南来北往,老西门就连接着和其它府县的东进西出。老西门一带商业繁华,很多著名的老字号都在这里,比如冠生园、大富贵酒楼、乔家栅等。
老西门旁是上海文庙。文庙在整个中国的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的文化不像其它很多宗教为先的民族,大部分都是靠寺院里的僧侣传播,以一种极其复杂的仪式,中国很早就开始了科举取士,天下崇文,也正是因为此,社会矛盾得以无上智慧化解,成就了几千年的王朝。江南的每一座文庙,都是无数士子心中的圣地,也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以,文庙离复兴东路不远也是一个有意思的巧合。
老城厢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儿,要深挖的话,很长时间也挖不完,如果说外滩是上海近代城市历史的标志的话,这里就是上海的根儿。上海绝不是从开埠后横空出世的,而事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流淌至此,在十六铺面向外滩打开了一扇门,又化成一条巨龙,向门外游了出去,因外滩的风云际会,踏着江对岸陆家嘴的高楼大厦,终于腾空而起,成为呼风唤雨的神兽。
所以,整个老城厢一共四条主路,复兴路、人民路,中华路,象征着人民复兴中华,等等,怎么还有一条河南路?可能是因为河南是人民最多的省吧,当我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