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对斜杠青年这个概念仅仅停留在双栖甚至三栖明星上时,S已经成功的在身处的这个二线城市里做起真正的斜杠青年来。
在S的个人简介里,开头一定如下:眼科医生/专栏作家/影评人。
S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眼科医生,白天坐在诊所里治病救人,空闲时间就将自己从业多年的关于眼睛方面的知识写下来。做专栏还是她丈夫的主意,他觉得S写的很好,而且并不是晦涩难懂的专业理论,如果能够分享给大众,将会造福大众。
于是,S就在豆瓣上开了一个专栏,在上面写爱眼、护眼的文章。文字朴实却不缺乏专业度,半年之后,专栏收获了不少粉丝。还有某健康题材的杂志社主编看中S的专栏,并有意购买其版权。
至于影评人,则得益于爱看电影这个天性。起初,S是浏览各种影评的人,可看到后来,S发现,真实的电影和部分影评是有差别的,加之,现在市场中的很多影评有炒作嫌疑,缺乏一定的真实感。这让S萌发撰写影评的想法。
S是个想到就做的人,从学写影评到成为拥有一部分粉丝而在小众群体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影评人这个身份,对S来讲,却是一条漫长的蜿蜒小路。但S心态好,无论成绩如何,她都一直在坚持。
斜杠青年,英文名叫slash,是指在同一时间段内拥有超过一种职业身份的人。由Marci Alboher在2007年出版的一本书 《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The Original Guide to the Slash Career》(一个人/多职业:斜杠事业的独创指南)里首次提出。
随着斜杠青年这一概念的提出,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被人们谈论着,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满足于一种职业身份,而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开辟第二甚至第三职业身份,甚至有的学生在入学时,除本专业以外,愿意辅修第二专业,也是为了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有更多的尝试。有人说,人类社会进入了斜杠时代。这越来越让觉得,在当今这个时代,拥有超过一种以上身份的人实在太酷了,而那种只有一种身份的人,实在是平淡无奇。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年轻人愿意做斜杠青年呢?
1.经济大环境。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在趋利避害的引导下,更多的85后、90后意识到,只在某个公司/单位工作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追求。再大的公司也有效益不好甚至破产的时候,就算是铁饭碗公务员,也只能满足生活上的基本需求,随之而来的经济压力和升职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与其在一个坑里煎熬,不如发展自己的特长,开辟事业第二春。
2.精神追求。很多斜杠青年是到后来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成了别人口中的斜杠青年。他们的第二身份大多来自兴趣爱好,利用空闲时间去做,没有功利心,也不奢求能因此成为第二个马云,只是因为喜欢。至于所收获的经济利益,全是意外惊喜。
那么,如何能成为一名斜杠青年呢?
1.做好本职工作,从1生2。
正如S,她的本职工作是个眼科医生,专栏作家这个身份就是从本职工作里衍生出来的。类似医生、律师等专业型职业,当你做的够专,也愿意把业余时间奉献出来,就可能会产生第二种甚至第三种身份。
2.从兴趣出发,找到最喜欢做的事。
M从小就喜欢画画,但在他们那个年代,去学画画都是学习不好的人被逼无奈才去做的选择。所以,M为了证明自己,放弃了画画最后成了物理学博士。但画画依旧牵动着M的心,在研究生期间,他就选修了插画课程,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之后他被某杂志社看中,签约成为插画师,为文章配图。而当他成为某高校的大学老师的时候,他已经是该杂志社的首席插画师了。
3.不要一开始就为了经济利益,否则你将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很多斜杠青年的其他身份是带不来多少经济利益的,但他们依旧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机会成本。好比S,影评人这个身份根本无法给她带来什么额外的收入,如果她因此就放弃了,现在她这个身份的前头也就不会有“知名”二字,更不会拥有一批看了她影评之后才去看电影的粉丝。很多时候,钱不一定是驱使人去做某件事情的动力,想要把一件事做好,做精,要的是兴趣,是喜欢,是不畏惧困难的恒心。
要成为一个斜杠青年,就意味着,你必须要牺牲掉你的大部分业余时间,甚至是一部分的工作时间。这对你的自律性和自控力有很高的要求,之所以有很多人从斜杠青年的队伍里退出来,不能按部就班的坚持是最主要的原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种要不得,只盯着经济利益看的那种也要不得。
你是否能成为一位合格的斜杠青年需要从自身条件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琼华:爱自由的射手女,微信公众号:琼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