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三十,工作七八年,当物质的需求基本满足之后,工作的无意义感时常如潮水一样扑面而来,让整个人无力、颓废,失去了好奇心和探索欲。身边对工作的抱怨越来越多,自己对工作的抱怨也越来越多,好像努力与不努力都是一样的,好像人生就此止步,再无需前进。
为什么有这种感觉?我们如何摆脱工作宿命般的无意义感?最近读《行走在非洲丛林》,主人公阿尔伯特•史怀哲在非洲丛林五十余年的生活和经历,让我找到了些许答案。
1
拥用有九个博士学位的天才
史怀哲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是多才多艺的天才,真正的博学家,一生共获得九个博士学位。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多次在欧美做巡回演出;他关于巴赫的著作是巴赫研究领域的权威。论家世与身份,他是法国著名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表舅,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统特奥多尔•豪斯的证婚人,他与文坛巨匠罗曼•罗兰、茨威格以及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因为早年的友谊成为终身的朋友。除诺贝尔和平奖外,他还获得过德国科学与艺术最高奖、巴黎市金质奖章、英国功绩勋章和哥本哈根森宁奖。
1905年,史怀哲30岁,这位众人眼中的天才,功成名就的博学家决定放弃已有的一切去非洲行医。经过8年的医学训练,他获得医学博士。1913年,他和妻子一起来到今加蓬共和国的巴兰雷内地区,并在那里行医、治病救人长达50余年的时间,最终以90岁的高龄长眠于当地的一片棕榈树林中。他在非洲长夜的油灯下写下两部传世之作——《敬畏生命》和《中国思想史》。
2
太阳和河马都很危险
《行走在非洲丛林》是史怀哲在非洲早期生活的自传,记述了他1913年至1917年在非洲丛林里建医院,救助生命,与非洲人接触的故事与经历。除了自传,这本书还有更深的价值和意义,与其说它是史怀哲的自传,不如说是20世纪初非洲风土人情的调研报告;与其说是调研报告,不如说是一本哲思,其中既有对社会的思考,也有个体生命意义的实践与探讨。
在史怀哲的笔下,非洲人民并不可爱,他们大多十分懒惰,还普遍喜欢盗窃。他写道:“即使是最好的工人也不可靠,他们抵抗不住一丁点儿的诱惑。这意味着绝不能让他们独自在家。只要他们在家工作,我妻子就必须在家,不能给他们任何面对诱惑的机会。”“不让他们单独房间,不给他们留存货,不信任他们,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在侮辱他们的人格。他们希望我们严格执行这些规定,这样如果盗窃发生,就不关他们的事了。”
在史怀哲的笔下,非洲这片土地充满危险,有可怕的日晒病:“太阳是最大的公敌。一名白人在桌边睡觉的时候,被阳光透过屋顶一个塔勒大小的洞直射了一会儿,结果发烧至昏迷。”有暴躁的河马:“原来是一群河马在这里洗澡。作为当地人的船夫非常害怕,努力划船绕开,据说河马的情绪阴晴不定,它们曾毁掉很多船。”这里昏睡病、麻风病、疟疾和痢疾肆虐,会遭遇白蚁和迁徙蚁,还要时常忍受饥饿。
然而,史怀哲从未抱怨,而是怀着极大的热情与非洲原著民相处,克服在这片土地的凶险与困难。除了治病救人,史怀哲怀着谦卑的态度思考非洲地区特定习性风俗形成的原因,非洲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冲突以及欧洲文明的入侵对非洲原著名生活的冲击。比如他写大自然的丰厚馈赠让非洲原著民无需过多劳动就能满足日常所需。但是欧洲文明的入侵给非洲带去无数新奇新鲜的商品,特别是烈酒,这些商品刺激着非洲原著民的物欲,让他们不得不通过额外的劳动换取商品。非洲原著民只要赚足了买酒钱或者给老婆买首饰的钱,就立刻消失,不再劳动。这就是欧洲人眼里原著民懒惰、不守信用,还十分浪费的原因。
3
所谓使命其实是一种爱好
看完史怀哲的《行走在非洲丛林》,我陷入了沉思。是什么让一个拥有极大成就的人抛开一切,来到原始的非洲,并怀着极大的谦卑与原著民相处?又是什么给予了史怀哲如此多的精力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份困难重重的工作之中?他的生活与经历又能给予我们怎样的思考和借鉴?
上帝安排一个人命运或者说给一个人使命,其实是给他一个爱好,一种真实的喜欢。史怀哲的笔下,充满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他用心与每个人相处,理解每个人行为背后原因和意义,并怀着极大的悲悯给予体谅与帮助。他的思考有社会学家的全面,也有哲学家的深度,他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实践足以打动每个人。
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没有史怀哲那样天赐的才能和高贵的灵魂,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找到自己的爱好,通过真心实意的喜欢去克服困难,去创造,从而实现那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价值。
4
兴趣爱好里有天赋的心智能力
人性有三个层次。一是生物性,即食色温饱之类生理需要。二是社会性,比如交往、被关爱、受尊重的需要。三是精神性,包括头脑和灵魂,头脑有进行智力活动的需要,灵魂有追求和体悟生活意义的需要。
在工作之中,当生物性与社会性被满足之后,无意义感随之而来。要克服这种无意义感就必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使自己的心智能力得到实现。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里都有自己天赋的心智能力,而真心实意的喜欢又可以让天赋的心智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正是对人的极大兴趣才让史怀哲投入到救人、爱人的事业中,不在乎条件、不在乎困难,发挥自己的一切感官和才智,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之中,并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明白自己的志趣,并坚定不移地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那该是多大的幸运!不幸的是由于教育的急功近利,大多数人选择工作考虑的都是外部的标准,比如社会地位、高薪等,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工作中,个人的精神性无法满足,天赋的兴趣和心智能力无法发挥时,工作就越来越没有意义。更不幸的是由于缺乏引导和外部环境的压力,许多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失去了努力的方向,陷入了浑浑噩噩之中。
5
工作应该是看得见的爱
除了用一生践行自己的志趣,史怀哲的精神领地还有着更高的海拔,那便是爱。
对于生命意义的解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这答案存在于每个人的观点、态度、行为、表情、习性、志向以及习惯等各种特性之中。没有人知道生命的绝对意义,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时间的长河和历史的星空中找到一个普世的意义。爱就是这个普世的意义。
爱是开放与接纳。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其实映照的是自己,拥有爱的人热情地拥抱世界,感受每一份美好,理解和接纳每一份缺憾,并愿意为其更加美好而努力。一个人只有去爱,才会把工作看作是一项创造性的使命,认为工作提供了无数的机遇,也不会有什么闯不过的难关。反之,工作即意味着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把自己圈起来,全身而退。一个将自己全部能量都用于自我保护的人,如何还有力量去创造和接纳?
工作应该是看得见的爱,爱自己,发挥自己天赋的才能,让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得到体现;爱他人,让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贡献。通过工作来爱,你就领悟了生命最深刻的秘密;通过工作来爱,你克服工作宿命般的无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