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台湾年度汉字“茫”的满满负能量, 近日来刷遍朋友圈的佛系真是温暖励志小清新,欣欣向荣治愈人。
前些天朋友圈都在转的《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讲了很多佛系男女的标配动作。比如随手点赞,比如与世无争,比如淡泊名利,眼见得这一波佛系的大浪越来越强,在朋友圈里几乎已经超越了余光中过世的传播度成为刷屏担当。一向不爱蹭热点如我,忍不住要失笑了,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看着手边刚读完的《慈悲的滋味》,个人认真表示,前人之述备矣。
早在近百年之前,一位画家、作家、教师、佛门居士已经在自己的文章中把一个真正的佛系青年OR中年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事说的清清楚楚了。
身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一个在家的出家人,丰子恺虽未出家,却身体力行的解答了什么是真正的佛系行为模式。按照当下的大热说法,丰子恺是一位优秀的斜杠青年,丰子恺不光是一位作家、画家,还是一位翻译家、一位教师。但事实证明,斜杠青年不是那么好当的,一专多能才是王道,丰子恺长于文,精于画,勤于译,自家的本职工作--教师一职也做的有声有色,广受学生们的欢迎。在生活上,他还是一位疼爱子女的父亲,一位关心妻子的丈夫,亲力亲为的承担起照顾孩子的各种琐事,而非那种一骨脑将各种家务全推给自家老婆的大男子主义式的家长。在“丧偶式育儿”成为热门话题的今天,丰子恺先生可说是一位难得的暖男了。
说完生活,再说创作。丰子恺的创作生活可主要分做两部分,文学创作同艺术创作,既写文与画画。不过这两者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和谐的统一到一起,毕竟少有作家能为自己的文章自行绘制插画,且做到文画俱佳的。
说起来,在古今中外的作家中,能文善画者并非没有,但着实不多,诗画皆佳者更为难得。个人能想得起来的,一位是唐朝的王维,一位是宋代的苏轼。巧了,这两位也是佛系青年,可见自古佛系出英才了。比如被称为“诗书画”三绝的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其诗歌一大特色便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无他,一位画家眼中的山水自又与一般诗人们的眼光不同。
同丰子恺相比,虽然两人都是佛教徒,但王维少年得志,中年便身居高位,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也只是小受波及而已。与身居乱世,只是一介穷教书匠的丰子恺自然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也正因为地位的平凡,身在乱世,丰子恺比王维更具悲天悯人之心,处江湖之远,也比居庙堂之高的王维更懂得欣赏俗世生活中的寻常美好。较之王维的“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贵族式的孤高之美,丰子恺的笔下是那种平民性的热闹,文中更多世俗气、烟火气。他写大娘舅逛上海的“大世界”,也写自家小儿女吃西瓜的憨态,写旧上海的扒手、游戏场,热闹中自带一种出世者的清冷,虽写的是三教九流,社会各色人等皆可入其文中,但内中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况味贯穿始终。
同样的,丰子恺笔下大抵写不出苏轼的教战守策,苏轼也不会着意于那些市井百姓,家长里短。虽然苏轼的一生颇多坎坷,但毕竟也是一生为官,与布衣文人丰子恺的所思所虑自是会有很大的差异性。
不过,同样身为佛系文人,诗文书画俱佳的佛门居士苏轼同丰子恺在性格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两人都是那种人皆负之而不恨,已信之终不疑其欺已,充满赤子之心,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人。
只不过看完全书,你会充分感觉到,丰子恺既是一位沉陷俗世生活的平常人,又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散文家,在他的笔下,世间诸事,皆可成文。
比如这本《慈悲的滋味》分做三部分,人间世,乃是作者各种日常亲眼所见,或亲历亲闻的种种市井奇谈,坊间趣事。山水间,主要收录作家日常或写生、或游玩,写就的各种游记。众生相,写的大都是作者周围人的生活故事,人生百态。丰子恺一生散文创作颇多,从青年到老年,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可称入眼之事皆外挂钩入文。虽都是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作者淡淡写来,别有一种清朗的意趣在其中。
做为一位既入世又出世的作家兼画家,丰子恺眼中的山水景致又与别人不同,画家眼中的世界总是分外鲜艳多姿些。所以丰子恺笔下描绘的黄山松、天童寺、庐山云等世间美景,令人读来更觉刻录机别具一番风味。
读罢全书,不禁令人感慨,读了丰子恺,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佛系。如果你还以为佛系青年只是那种把“都行、可以、没关系”挂在嘴边的老好人,那真是大错特错了。罗曼·罗兰不是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如果把这种英雄主义与佛系人生联系到一起,就是那句鸡汤说的:最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在个人看来,做到这一点,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佛系青年。在这点上,苏东坡做到了,丰子恺也做到了,榜样在前,看来我们还需要努力再努力一点,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佛系青年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