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对家长的魔鬼训练

一、真不要有把孩子交给老师或自律的侥幸心理

一个孩子的降临是一个家庭快乐与痛苦的“麻花”式的开始。特别是孩子在上幼儿园以后,很多的孩子做不好带来的焦虑以及孩子做好带来的狂喜让家长精神分裂。这样的心理不论贫富都会有。但我们为了不被这种精神分裂纠缠,难免会想到躺平,不过大部分时候都躺不平,最后做到的往往是半躺平,靠在床铺上无声叹息。

比如,我们变得更愿意给孩子买各种教材,然后自己不去学也不去教孩子学,而是拿着手机命令孩子好好学。

或者我们更舍得花钱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平时不和孩子交流学到了什么,在快结束或者展示的时候发现孩子的水平中等偏下,就开始心理骂娘。

又或者看着孩子天天看短视频着迷,咬着牙买了学习软件,希望让孩子别再着迷没有营养的短视频了,结果孩子在学习,自己却在抖音。

这种情况是我们一直有个认知错误,把上学、报课当成是一种代替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把我们教育孩子的义务用钱的方式交换给老师、给课程。其实这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帮助我们教育的工具,让我们找到教育的方向。因为作为家长我们实在不知道除了找到正确答案以外,还有性格乐观、感情丰富、兴趣广泛、身体健康这么多东西要教。

二、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学生

如何让孩子成长,那就让孩子成为老师。这句话好像有点别扭,其实很好理解,我们想想一个老师想要教学生,那么就要对教的知识认同并且熟练。那么如何让孩子成为老师呢?那就让自己成为学生。

最近我有一个压力比较大的事情,就是上个月的时候,孩子在培训班里的讲故事比赛中出线了,要参加全市的比赛。一个月的缓冲期还是有点长,还不如第二天直接就上,死马当作活马医。

说起来孩子的表现并不好,总是会卡壳和重复,感情也表现的不好,动作也非常单一,整个过程一个速度一个语气,就像背书没有表现力。  可能因为故事比较长所以老师没有把他从名单里删掉。改这么多问题可能我自己都没办法做到,让他怎么改呀?

毕竟每个孩子都有一种想法,就是不想被强迫着去完成任务,强迫恐怕让情况更糟,甚至让他讨厌讲这个故事。前几天,要求他每天睡前讲一遍故事,他都不听,强迫他就是念经一遍就过去了,甚至几次还哭了。真麻烦,后悔让他参加这比赛。

实在没办法,那我们必须要采取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他的角度来寻找他感兴趣的点了。虽然我不想,但只能选择成为它的学生,和他一起讲这个故事。 因为故事比较长,我刚开始也讲不好,经常忘词,然后就会去改原文混过去,结果被他批评教育了好多次。也跟他比赛了十几次,我都落败了。

但是在这些比赛当中看到了他的进步。当我表演很差的时候他会主动表演给我看应该怎么样,甚至会讲解,告诉我文字内容是喊救命所以语气应该大声。当我忘记内容乱改想混过去的时候,他说应该是怎么怎么样,重新来过。这个“小”老师着实严厉会打击别人自信心,对他妈妈说了好几次爸爸真傻。

通过这样,从一开始纠正我的文字到后面纠正我的语气和动作。他慢慢的也能把语气动作融入到故事文字里。 不知不觉的较量中让他对这个故事产生一种熟络感。

另外,我还在其他的日常生活当中融入这样的活动,比如说在洗澡的过程当中就会跟他比赛,涂完洗发露必须要讲完之后才能洗头,否则泡沫就会从头发流到眼睛里咯。另外,有的时候想吃零食,就比赛谁讲的更好谁就选择吃什么。通过这样的竞争和比赛,他讲故事更有动力。通过重复他对这个故事的框架和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他还被老师叫去特训了两次,在这两次培训当中也有进步,第一次老师给他设计了动作让他更有表现力。第二次老师给了他一个两分多钟的音乐配音,用音乐来配合。因为每天早上我会故意开大音量播歌叫他起床,所以他能较快适应,掌握节奏,不受音乐控制。在比赛中也发挥很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魔鬼训练也是对自己的提高

这个过程中,不仅孩子在成长和进步,作为家长的我们也得到了提升。当我们在模拟比赛环境中与孩子一起练习时,实际上是在培养自己的耐心、理解和沟通技巧。我们学会了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以鼓励而非批评的方式引导他们面对挑战。这种角色互换不仅促进了亲子间的互动和理解,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交流和个人品质的塑造。

此外,通过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我们也能够发现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足,并且有机会改进。例如,在准备讲故事比赛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不够深入,这促使我去更仔细地阅读和分析内容,从而更好地支持孩子。同时,我也学到了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变成教学的机会,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样的经历,无疑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惊喜的过程中,我们与孩子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刻。从最初的焦虑和迷茫,到逐渐找到适合的方法并看到成效,这一切都证明了只要我们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就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而最重要的是,这段经历教会了我们一个宝贵的道理:教育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双向的学习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不仅是孩子的指导者,更是他们的伙伴;我们不仅要给予他们知识,更要与他们一同探索世界的无限可能性。最终,当我们携手走过这段充满爱与智慧的道路时,不仅孩子收获了成长,我们自己也成为了更好的父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