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事实上,人工智能在我们已知的任何领域,都可以发挥作用,甚至在大多数领域人工智能的优势要明显强于人类。比如曾经被认为不可超越的围棋领域,比如需要丰富情感的文学创作领域,比如需要相当程度的经验的医学手术领域。那么,人工智能在决策领域,又能发挥哪些作用呢?
决策,顾名思义,是指决定的策略或办法,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优选后,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事实上,我们不能把决策仅仅看成“今天晚上吃什么?”“明天去哪玩?”这种对于问题的回答,决策发生在人类生活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如“思想——行动”,这便是一个简单的决策模式,生活中又有多少不需要思考便可以直接作出反应的事情呢?决策,无处不在,而“数据—预测—决策”则是一个作出决定的普遍过程。人工智能,则将“数据—预测—决策”这个模式变得更加精准更加迅速更加智能。
在一期央视节目《机智过人》中,出现了三种人工智能,它们分别可以模仿人的音色,帮助医生完成帕金森治疗手术,精准识别人的面孔。事实上,它们得出“结论”或作出反应的行为,本身就符合“数据—预测—决策”这个流程。比如声音模拟人类音色的人工智能小冰,它可以采集一个人的部分声音信息(数据),通过对连续情感空间的持续建模,形成一个人在不同情绪下的全声音模型(预测),便可以以很高的相似度模拟人的音色,完成诸如配音,对话等工作(决策);再比如御眼重明这种可以在恶劣条件下精准识别人类面部的人工智能,它可以通过红外光采集人面部的平面数据和立体数据(数据),通过高精度的比对,或者是建模后的对比处理(预测),然后准确找出所要求的那张人脸(决策)。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在决策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应用,那人工智能究竟有哪些优势呢?
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在采集数据这一方面,人工智能就拥有着远胜于人的优势。人类感官只能对五种感官有关部分的物理和化学信息进行采集,在采集信息的种类和阈限上,人类是远远低于人工智能的。比如“御眼重明”技术,人类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自己行动都成为困难,更别说去关注别人的面部进行比对分析了,而人工智能却可以通过红外线传感器装置,对黑暗中人类的面部进行精准的建模,并与给定数据进行及时比对,也就是可以立刻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再比如对某些生理数据的采集上,如瞳孔的测量,面孔皮肤的温度,运动产生的肌肉电信号等这些肉眼不可见的信息,人类更是远远不如人工智能了。
预测方面,人工智能也拥有极其强大的优势。首先人工智能对于数据的分析是十分客观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客观意味着更准确,误差更小,预测得也更加精准。其次,人工智能对数据的处理也是十分迅速的。只要预先给定模型的算法,人工智能就可以立刻使用收集到的数据建立模型,并且可以和已知的模型库进行比对,进行既准确又快速的预测。比如“小冰”收集到一个人的部分声音信息后,可以立刻建立出这个人的全声音模型,继而去模拟这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声音,而且可以达到极高的相似度。当然,在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人工智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小冰”虽然可以较好地去模拟人类的音色,但是人类在不同情景下的语音语调,人类每句话的感情,以及相同的话在不同的语气下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这些都是小冰目前难以分析出来的,自然在进行预测的时候会出现偏差,从而导致最后的决策也出现一些小的失误。但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都是可以一步步解决的,人工智能的预测,也势必会越来越精准。
至于决策,事实上,在样本数据采集得足够多以及预测的足够精确的情况下,决策只是一个自然而然导出的行为结论,无需多言。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人工智能在进行决策中的行为时,有时候也比人类更加有优势。比如那个可以辅助医生完成帕金森病手术的人工智能,在进行自动采集数据建模预测后,便可以精准地向定位好的大脑进针口里面安放微型电极,基本上不会出现任何的误差。类似的方面,人工智能执行决策中的行为,一般都会比人类做得更好。
因此,在“数据—预测—决策”这个模式下,人工智能将利用自身优势,不断的提高此流程的准确度以及速度,达到越来越好的效果,做出更加智能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