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18年,京东遭遇了最艰难的时刻,先是公司营业水平遭到了质疑,股价暴跌百亿,之后刘强东事件也是影响了京东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当然,拼多多的崛起也对京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国内电商市场出现了阿里和京东之外的第三极,甚至还隐隐有超过京东的趋势。在进入2019年之后,京东便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包括裁员、职位调整以及业务上的改变等。
也正是因为京东及时意识到危机的到来,进行了调整,在第一季度的财报中才有了更亮眼的表现。相比去年同期其利润率增长达到了215%,这个数据表示曾经多年一直都处在亏损状态的京东正在摆脱这个标签,其盈利能力也正在得到市场的认可。那么,京东最艰难的时刻真的已经过去了吗?
京东是如何改变不利局面的?
从具体的数字来看,京东在过去的第一季度里,无论是净利润、利润率,还是员工人数、工资等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对于去年同期,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与其近段时间以来一直在进行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以及管理创新是分不开的。而去年京东遭遇的一系列的不利影响也开始逐渐淡去,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根据财报中的内容显示,京东在广告和服务业务上的收入开始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这也成为京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此外,京东一直在投入的物流业务也开始发挥出效能来。特别是在京东快递开始接受普通用户的快递接送服务之后, 在营收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京东取消了快递员的底薪,不仅提升了员工的业务能力,还降低了一定的企业成本,也正是刘强东此前的正确决策才能在创新上不断领先其他行业竞争对手,提前锁定长期的成长轨道。
当然,京东今年相比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1000人左右,一直被传的大规模裁员的言论也被不攻自破。经过调整之后,京东的表现也呈现出了远超以往同期的表现,在大环境和国内竞争环境都比较恶劣的前提下,京东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也意味着京东多年的厚积薄发终于迎来了收获果实的时候,但京东的未来真的就已经一路平坦了吗?
虽然京东利用多方面的调整使得其营收和利润都表现得很好,可是其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和挑战依然来自于主营的电商业务,它能持续有这么好的表现吗?
京东的天花板在哪里?
虽然京东如今成长为了国内举足轻重的电商巨头,但是因为其早期采用的是自营的模式,增长远落后于阿里,甚至于对比拼多多优势也没有那么明显。如果拼多多早出现三到五年的时间,京东可能就要被针对和打压了。自营电商再加上自营物流给京东的压力很大,虽然能提升用户体验度,可是来自于资金的压力太大了,这也导致京东的盈利来得要更晚一些。而京东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向自营产品业务倾斜,即便是平台有第三方的商家也无法弥补品类不足的问题,此消彼长,京东就处于一个很被动的状态。
此外,京东这几年在模式创新上的能力也是略显不足,其在拼多多崛起之前就曾推出过拼购模式,而且提前与腾讯这个流量大户合作,可是多年来其并没有把握住机会,一味地只重视和天猫和淘宝进行对比,想利用平台早期积累去和阿里硬刚,结果就是忽略了自我的创新发展,给了拼多多崛起的机会。如果京东的运营团队能早一点发展机会,一开始就采取创新的态度与腾讯展开合作,或许也就没有拼多多什么事情了。
所以,京东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来自于持续增长的运营成本和明显不足的创新能力的双重压力,如果无法改善运营结构,其未来一旦遭遇业务危机,就会被不断打压,甚至无力翻身,京东的天花板也正是在于此。自从上市之后,京东便引入了大量的职业经理人来进行日常的公司管理,可是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效果并不太好,于是刘强东才推出了高管末尾淘汰的政策,对于京东来说,近一年多是其最艰难的时候了。
京东真的度过危机了吗?
京东是一家电商平台,能做到国内前三意味着其具有不俗的实力。可是这并不代表其永远是巨头,未来依然是不可控制的,其能在十几年里就成为几百亿市值的大公司,也能在十几年甚至是更短的时间里就被别人排挤掉,这也正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魅力。未来互联网巨头们必然会更加关注新兴行业的发展,对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大量的投资,以获得行业准入资格,不至于被淘汰。但毕竟成功率很低,京东不一定就能抓住会成功的那一个。
京东在第一季度的强势表现,与其一直在进行的调整有关,同时其在物流上面的积累也开始发挥出效果来,可是这个是有时间限制的,这个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未来的京东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并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新道路。即便是京东在第一季度表现比较抢眼,其危机依然没有完全度过去,未来的京东到底能走多远,还是需要其在管理和运营上多下功夫。
笔者认为当前的京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其在产品创新上的问题迟迟没有能解决,未来的竞争必然是产品的竞争,其现在的经营模式和业务产品线是否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竞争力,还需要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