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说:决定价格的要素不是成本而是需求,对人“有用”就是上自己值钱的方式。
但我今天要想说的是,被需要,还是一种幸福哦!
我老家在农村,有时觉得自己挺不孝的。
我在外工作十多年,每年大多数是春节的时候才回去,平时偶尔打个电话,从没有给父母过过生日,平时最多也就经常给父母寄点钱,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让父母物质生活过得还可以,就心安理得了,做儿女的这么想,其实老一辈人也这么想,毕竟被穷怕了。
但这真的是孝顺么?父母真的幸福么?孔子曾说过: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是啊,现在孝敬父母就是给点钱发个红包,和养狗马有啥区别,相比之下,很多人对狗比对父母还要好,每天早上晚上都去陪狗散步,但很少陪父母散步......
父母那一辈子不容易,一辈子穷,没吃好的,没穿好的,每天只是拼命干活,总担心哪个天没饭吃了。
现在老了,子女条件还可以,吃喝穿住不用愁了,但他们开始迷茫了,他们也没啥爱好,该干点啥好呢?
如何让父母觉得幸福?
这是一个问题!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让我有些启发,文章大至的内容是:
有一个很有才华的小姑娘,她老爸快退休了,可是因为北京的房价太贵,动不动就几百万,她爸觉得没有能力帮助女儿买房,就这么一个女儿,辛苦了一辈子,却不能帮女儿买房。每想到这件事,她爸都很沮丧,有很强的挫败感!
后来小姑娘开了个公众号,她爸比她还兴奋!他爸把文章转发到所有他的微信群,号召所有亲戚朋友,帮忙关注,他还时刻关注文章有多少评论,有谁赞了。每当文章阅读人数很多,她爸比小姑娘还开心!
小姑娘说:“挺意外的,公众号给她爸带来的变化那么大!”
我忽然明白一个道理:
觉得没用,会带来挫折感,被需要,才会带来一种幸福。
我想起我父母,我这些年每次回家,父母都会给我准备好很多东西,很多家乡特产,让我带回广州,如果我说不需要,他们会很失望。后来我每次都尽可能多带,而且还嫌少:
“妈,我就喜欢吃你做的萝卜干,广州都买不到,你要帮我多做点啊,我下次再过去。还有家里的花生油,味道就是不一样,比市场卖的香出不知多少倍。”
我妈听了会很开心,能感觉到他的幸福。
原来,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是啊,被需要是一种幸福。一个人觉得自己没有用,根本谈不上幸福。
父母年纪大了,并不是什么事都不让他们操心才是最好。对子女什么忙都帮不上,那么他们会认为自己已经没用了,挫折感会特别强。找些不大的事儿适当的让他们操操心,对父母更好,例如偶尔请教一下工作上的问题,偶尔请教一下人生的问题,偶尔让他们帮准备点特产,让他们有被需要的感觉,这就是幸福。
所以,想让父母觉得幸福,也很简单的,让他们觉得被需要。
耶稣说:“施比受再有福”。应该是说这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