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大意】
老子在这一章中强调了内省功夫的重要。得道者可以无为而无不为。
【译文】
不需要出门,反而可以知晓天下之理。不需要看窗外,反而可以察知天道。出外愈远,所知愈少。
所以圣人不需远行而可以预知。不见其物而可知其名,不用作为而可以成功。
【我思】
我们的常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老子却是反其道而行。不出门如何做到知晓天下呢?靠书本?靠听说?靠想象?为什么出门反而觉得知道的少了呢?
我们都有一种体会,看过几本书就觉得什么知识都知道了,能应付日常生活的各种尝试。一旦我们走出户外,或是探索深层次的知识,反而觉得自己以前积累的知识是欠缺的。这就是老子所表达的想法。
之所以知天下,是因为活在自己认知的世界中,通过已有的知识建立的世界观。只要不遇到新事物,世界观就不会改变。走出户外去探索未知,反而让自己显得无知。老子主要观点还是建议知足,满足于眼前的知识。
老子那个时代,在家门附近转一转,就可以推测地球的人文文化是什么什么样的。就像现在,在农村转一转可以知道所有的农村很相似,在大城市转一转就知道其他城市也一样。我们的认知是通过认知同类而预测同类的。老子的时代,人文和经济什么样的?是否也有城市和农村之分呢?个人知识有限我从了解。正好老子真正的走出门,走过许多地方,才总结出个理论。所有的地方的人文和经济都是一样的,不用走很远,只要在家门口转一转,就可以知道其他地方如何。如果真的要走出去,就会发现各种不同的具体细节,反而显得自己无知。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特重内在直观自省。他认为我们的心思如果一味向外奔驰将会使思虑纷杂,精神散乱。
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运行的规律。
我们还可以笼统地说东方型的思想都有这种基本的认定,这和西方思想家或心理分析学家的观点迥异,他们认为人类心灵的最深处是焦虑不安的,愈向心灵深处挖掘,愈会发掘它是暗潮汹涌,腾折不宁的。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内修、内省、内观、内视是儒道佛共同奉行的修炼功夫。
现在好多人都说,随着科学的发展,肯定是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可是你要知道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肯定越来越多了。
这种内在体悟的方法是东方人重要的认知方法,它和西方人重视外在经验知识的认知方法不同。当然在成东西方思维差异最根本的原因是,东西方对心灵本体的认识不同,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等东方圣人都认为心灵、心性本来就是纯净的、清虚的、本明的,具有照察外物的功能,而西方主流的思想家、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心灵的最深处是躁动的、焦虑的、不安宁的,所以要强制它而不是显现出来。这样的结果,当然就形成了西方人重外求、外证,重经验知识的思维传统。
这两种思维方式相比较,究竟谁对谁错呢?我认为没有对错,两种方式各有优点。而从本体上说,人的心灵是清明的,人的潜能是巨大的。躁动不是心灵的本质,知识心灵的外观。只要回归心灵清净的本质,才能开发出人的巨大潜能,从而认知外物。尤其是在我们目前过分重视外求方法,过分关注经验知识,内证、内求的能力大大退化的时候,就要必要加强内证、内球的训练,而不要一味外求,以迷失心灵的清明。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老子哲学体系的建立基础是展现在眼前的自然,是直接包含自然原理的自己本身,而不是设定在远处的人为文化体系。因此,老子哲学在于世界发生关系时,不以人为设定的体系为媒介,而且认为不应该以这种体系为媒介。
老子认为,如果相信横在主观和客观之间的这一网,并穿过它走向远处,则会导致越来越远离世界的真相,真正的认识范围会越来越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