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304》
今天是己亥年乙亥月庚申日,十月廿三,2019年11月19日星期二。
第二十章【"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者,蒲芦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䘵,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稟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迹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上一节,船山讲解"修身以道"。道,是指从事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所遵循的正确的原则和方法。
这一节讲"仁者人也"。
这句话的直译为"仁者是人",与之相对的,有三个方向的解读:
第一,不仁者不是人,是鬼;
第二,不仁者不是人,是物;
第三,不仁者不是人,是禽兽。
船山说,做出第一种解读的人,是朱熹门生中的败草。乱正言,兴邪说。
首先,鬼这个概念,儒家哲学里有特定的意义,要跟民间用法区分开。
孔子说:"鬼神之为德,诚不可掩",直译是说:鬼神的作为,真是显著啊。意思是说,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如此显著啊。什么力量呢?事物运动背后的原理和作用力。这个定义下的鬼,怎能解释不仁呢?
另外,孔子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说,如果连显著的道理都不能落实,又怎能落实幽深的道理呢!
在这里,人,代表已经显著地反映在言行上的行动。鬼,代表尚未体现在言行上的内心的思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显著的道理和幽深的道理是一体两面:仅有内外之别,并无本质之别,也就是说,两者是一致的。既然不是两个不同的道理,怎又能从中得出人是仁的,鬼是不仁的这样两分的结论呢?
或者又有人辩解说,这是从气的层面以人鬼作为区分的:生气是仁,死气是不仁;以人代表生气,以鬼代表死气。这个解读,在逻辑上错得更加离谱,因为这直接混淆了气和理的区别,直接把气等同于理了。而他所谓的死气,又不是消息自然之气,而是夭枉厉害的邪气。如果是这样的话,无论从人类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存在着不正而有害于自然界、社会和具体事情的情况,那么,概括为"仁者是人",不是已经说不通了吗?
那么,既然儒家对生死问题的区分不使用人鬼,又是以什么概念区分生死的呢?
孔子说:"人之生也直",可见,区分生死的是直与不直,而不是人鬼,更何况,"仁者是人"这个命题中,除了生死,这里更关涉到仁这个概念呢!
船山讲解说:"圣人斩截说个‘仁者人也’者,这‘人’字内便有彻始彻终、屈伸往来之理。如何把鬼隔开作对垒得?",意思是说,圣人说"仁者是人",是一句断语。其中,这个"人"字显然是运动的、活的,充满张力的矛盾发展的内涵丰富的概念(理),这样一个"人"字,怎能简单地用鬼来对照解读呢!
以上可知,"仁者是人,不仁者是鬼"是错误的理解。
窃以为,"仁者是人,不仁者是鬼"的解读之所以是错的,还因为,这是站在个人化的立场上谈论"仁者是人"这个命题。
这就太狭窄了。
这个命题绝不是个人范围的命题,如果说生死是个人范围内的大问题,仁与不仁则远远超出个体生命的范畴,已经走出自己,走向社会了。
为什么一旦区分了个人和社会,命题的意义就发生嬗变了呢?
因为探讨个体的生命,最多讨论到生死、养生,心情之类话题,这是一个封闭的,原子式的,孤岛般的及其初级的原始的范畴。完全没有涉及到他者:既没有涉及到他人,甚至没有涉及到他物和自然物,更不可能通过这个方式展开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等方面的问题的讨论了。
由此可见,个人生命固然精彩,但是,对于自己的自我意识,要想得到真正的把握和实现,只有迈向社会伦理的实践,方能说他开始踏上了真正的独立自由之途。这种实践,绝不是参加工作、参加社会活动这般简单的、被动的、内涵贫乏意义上的。
这是心灵摆脱小我私我自我而提升的境域。
唯有看淡生死,方得迈入自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思想焦点只有从个体提升上去,方能获得自我实现的机会。
明天继续第二、第三条。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