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读三国演义学故事做人做事人生智慧(第1章)
(刘备)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刘母很有远见,让刘备游学,并拜名师,郑玄/卢植为大儒高官,为他日后发迹打下重要的社会关系基础。名师出高徒,刘备的政治大志向/政治雄心/大格局、政治智慧及情商可能都与郑玄/卢植有关。
他的同学公孙瓒有勇无谋,做个冲锋陷阵的将军是不错的,胜任的,合格的,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不具备一个合格优良统帅需具有的德情能慧条件,所以他最终被袁绍打败败亡。如果他不被袁绍打败也会被曹操/孙策/刘备等优秀统帅打败败亡的。所以他是不能做统帅的,否则迟早会败亡。
公孙瓒与刘备是同学,与刘备关系很好,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刘备的政坛起步的恩人贵人,是刘备的上级上司领导,刘备的县令官职、太守级别的平原相官位都是公孙瓒给予及提拔的,公孙瓒如果甘为人下,甘做曹操或刘备手下将军,则必会有更好的结局,所以公孙瓒犯了没有自知之明及不甘人下的错误。
古今中外是合格优秀的将军,但不是合格的统帅的例子不少,这种人必须甘为人下,否则败亡是迟早的结果。古今中外犯不甘为人下错误的人很多,也很常见。所以当一个人不具备独当一面的德情能慧条件时,必须甘为人下,必须甘为具备这种条件的优良统帅的人下。
(刘备)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刘备性宽和是可能是天生的,说明亲和力好,寡言少语说明他性格内向。内向之人可能都喜怒不形于色,喜怒不形于色适合从政做官,所以内向的人适合从政做官,刘备的智慧智谋不足,与刘备不十分喜欢读书有直接相关,刘备与曹操是美德情商比较好但智慧胆识不足比曹操差,曹操是少时就表现聪慧智勇,同时又喜欢读书的人。这可能是刘备的成就比曹操小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曹操出身高官之家,刘备出身社会底层,起跑线差距巨大也是重要原因。
同时刘备不喜欢读书是一重大缺点,导致他智慧胆识格局不足,导致他做犯了很多重大错误,造成很多重大损失。后来他的这一缺陷由于诸葛孔明的加盟辅佐得到了部分弥补。所以有雄心大志的人应该尽可能多读好书,多读能提高自己智慧胆识格局的书,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智慧胆识格局,否则就可能成为自己致命的短板,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后果。同时既使像曹操一样聪明智慧有胆识格局也必须努力寻求高人智囊团的出谋划策辅助辅佐,才能不断做大做强,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刘备素有大志,他的大志向即雄心壮志/野心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人有大志有人没有?人的大志向与人的经历及教育有关。然而人的大志应当与人的德情能慧相适应,相配套,否则可能会败亡的很惨,比如公孙瓒/袁绍/袁术/吕布/董卓/李傕/郭氾/…等等军阀诸侯都是能力智慧不配位/不配权/不配志向目标的人,他们前后都败亡了,给后人留下深刻教训。
刘备有皇家血统,是汉室皇家宗亲,这是他的主要及重大潜在优势之一,在刘备成年后创业打天下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他又出身社会底层,可以说出身寒微,属于早已破落多代的贵族子弟,起点低,与曹操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喜欢与豪杰即社会中才干突出的能人人才交友,说明刘备的情商较高,有识人眼光智慧,这是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及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交友重点是德才慧兼备的能人才人,这样交友才可能是有效社交,而不是无效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