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学说话,半生学闭嘴

我们与孩子沟通的目的是达成一致,但生活中往往是我们讲的道理都对,孩子就是不听。为什么呢?因为原因根本不在于我们说话的内容上。那我们应该怎样说呢?

              温和的态度+平静的语气

55387理论,即55%+38%+7%=100%

55%:态度。

38%:语气。

7%:说话的内容。

由此可见,我们说话的内容在整个沟通中才占了不到十分之一的比重,相反,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语气才是沟通的重点。

我们用温和的态度,平静的语气,才有可能在沟通中达成我们的目的。

孩子对成人的面部表情是极其敏感的,有一次和小安讨论问题,可能是自己说话时有些着急,我自己都没有感觉到,在谈话结束,小安对我说,妈妈,你说的我都理解了,但是我可以提个建议吗?我说当然可以,小安说,妈妈你说话的时候没有微笑,这让我感觉不舒服,你可以试着嘴角上扬吗。这个连我自己都没有注意的细节,孩子眼里看得清清楚楚。

试想,如果我们说话时凶巴巴,面目狰狞,情绪激动,我们的孩子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她怎么能感受到我们对她的爱?

              真心的认同+充分的理解

把嘴巴闭上,眼睛注视着孩子的脸,竖起耳朵用心听。

这里要用到一个方法:共情

重复孩子说的话。

站在孩子的立场听孩子完孩子要说的。

充分理解孩子的需求,及需求背后的需求。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在认真听他们说话;他们是被父母重视的;孩子的感受得到了认同。

其实我们成人也是一样的,当自己的感受得到了别人的认同,我们的不良情绪也就好了一多半。

有一次小安的玩具坏了,她来找我倾诉,当时我没有听完她的话就给出了建议,显然结果没有让小安满意,她又去找了她爸爸,因为爸爸当时在接电话,也是没有认真听就给了一个替代方案。

这时候小安被气的哇的一声哭了,我们还很不理解,这个孩子现在怎么这么玻璃心,动不动就哭呢?看到这个情形我和小安爸爸赶紧问了下情况,小安委屈的地说,你们没有认真听完我的问题,这个做法让我认为我的玩具玩具坏了一点都不重要,你们没有重视我的感受,就直接草草的给了解放办法。我希望你们认真听我说话,知道我因为玩具坏了而不开心。

小安说完这些我和小安爸爸都很惭愧,我们马上跟小安承认了错误了,并用心听了她要说的,其实她找我们的时候自己已经有了解决办法,只是想找我们倾诉一下。

~~~~~~~~~~~~~~~~~~~

我们准备好了温和的态度、平静的语气、真心的认同和充分的理解,那么这时候我们可以开口说话了。

要说什么

说事实,说我们自己的感受,说为什么,价值观层面而不是规则。

举个例子:有一天晚上天已经黑了,小安坚持要在外面看路灯不回家。我说,小安你看现在天已经黑了,但是你还是没有玩够是不是(事实),但是不回家的话我会担心你的安全(我的感受),因为天黑了不安全系数会增加,不是天黑了就一定出现坏人,而是有危险的可能性会增加,尤其是对一个小女孩,一个好女孩应该在天黑之前回家(为什么,价值观层面),我们能不能明天早些出来玩,或者回家我们可以把灯关上,打开两串新年用来装扮家里的小灯来假扮路灯(关注孩子的需求)。

不能简单的解释为我妈妈要求我回家,或者我不回家我妈妈会生气,这两点都是规则层面的原因,不是价值观层面。

补充:回家后小安还是很不开心,这时候我们不能装作没有看到,应该直面孩子情绪的问题。我跟小安问,你还在因为刚才的事情不开心是不是,你知道什么即使你不开心了我也要坚持吗?是因为我爱你,爱你就是要,不仅鼓励你做对的事情,还要阻止你做不对的事情。你是我的孩子,可能做错事,但是我是妈妈,如果你做错了,我不能及时制止,那这个就是我的错了。

不要说什么

不要吓唬

还是以上面的为例,我们不能说,外面有大灰狼或者被妖魔化的什么动物人物,造成不必要的恐怖,这样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

不要欺骗

还是上面的例子,我们不能说,我新给你买了一个漂亮的娃娃就在家里,我们回家看看吧。这样会让我们在孩子心中丧失信任度,以后无论我们说什么,即便是真的正确的孩子也不会再相信。

我们和人相处都是有个情感账户的,只是孩子不同,他们对父母是带着信任额度来的,但是如果父母总是一味的使用额度,而不去向账户存钱,就像是我们不断的欺骗孩子,来满足我们对孩子暂时的要求,而没有关注他们的需求。直到有一天账户已经透支,孩子不再信任我们。那么这时候我们流的泪都是曾经我们自己挖的坑。

~~~~~~~~~~~~~~~~~~~

管孩子的前提是先管理好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平稳的情绪,请先调整好自己再开始上面的过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