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个贬义词吧!
先来看看这个成语的百度百科:
附庸风雅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fù yōng fēng yǎ。
意思是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喜欢便宜,暗中上当,附庸风雅,忙里偷闲。”
再来解读下,它的字面意思:
附庸:古代指附属在诸侯大国下面的小国,引申为从属的地位或依赖的关系 。
风雅:原指《诗经》中《国风》和《大雅》《小雅》,后指风流,儒雅。
那么,连在一起读,意思就类似于不懂装懂,打肿脸充胖子。
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
高二时,语文老师说过,无论是阳春白雪或是是下里巴人,只是所处地位不同,不代表两者无法转换。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只是因为出身,而不是永远。
生而为人,都是从懵懂无知到知书达理,学习的过程不就正是附庸风雅的过程吗?从书中学习高雅的文化,来提升自己,以让达到更高更远的目标。
还有一点,附庸风雅不等于装逼。
装逼是一种补偿心理,自大无知但不承认,缺乏什么,越要卖弄,做作获取虚荣心的自我满足甚至欺骗性质的行为,越要向别人展示自己缺少不具备的气质出来。很盲目的去做,为了别人的的赞叹而去做。
但是,附庸风雅并不是如此。
附庸风雅本是讥讽,但近年这个词所讥讽的那种人变得高贵了,毕竟他附庸的是风雅。他对自己的行径有清晰的意识,品味也是主动选择的。起初他装,拿捏不好分寸时被人笑,但他在笑声里坚持,笑声就显出低级了。
在前期,很容易把两者弄混。
小时候,大多时候都是一个人,所以喜欢了读书。杂书,名著,童话故事,报纸。
因为爷爷喜欢看报。退休后,单位为他订了报纸。而那时,我在爷爷家。每天,爷爷都会收到一个鼓鼓的信封✉️,里边是前一天的新闻故事。爷爷呢也会,让我和他一起看。
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而言,这读物简直高大上得离谱。现在回想起来,太匪夷所思太令人瞠目结舌了。但它又确确实实是我的启蒙读物,每天翻一翻,年复一年。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有了人生的2个小梦想:其一,有朝一日能在报纸上发表文字;其二,有朝一日成为一个作家。
到现在,小时候的梦想一个也没实现。但从小我的作文写作和阅读能力一直都在同学中名列前茅。
在今天的我看来,这都是附庸风雅的收获。
十来岁的孩子能懂什么呢?都是因为自己喜欢,觉得是件值得向往和膜拜的事情,由跌跌撞撞,到舞文弄墨,一路彻头彻尾附庸而来。
再后来,喜欢了书法。
我的书法老师是我的思政老师。
刚刚开始,跟帖,描红,但始终不得要领,抓不住神与意。
有次和老师聊天,与老师请教这个问题。老师说:“不如先去,看看真迹,探闻那些“风雅者”的历程,与你现在比对一番。或许你会发现些什么。”
老师的话,总是有一番魔力,娓娓道来,深入我心。
按老师所说,一段时日后,果然,我的历史文化知识比起以前更“雄厚”了,但是禁不住,没坚持练习,笔下的字,依然不尽人意。
再次和老师一起时,老师忽然问:小Q,你怎么看附庸风雅的呢!
哦,那条朋友圈,忘了屏蔽老师了。
“我认为,一个人想上进,想学习其他艺术,如果苦于没有门路。可以先模仿要追求的“风雅”。就像老师说的,去探寻书法大家的经历,以求寻找自己的方向。附庸风雅,起码是知道好歹,总比视风雅如寇仇,比附庸市侩、附庸恶俗好吧。近朱者赤,假以时日,很多事情其实附着附着兴许就真得了风雅的神韵,兴许就能附庸出一份独一无二的人生阅历和资本也说不定。”
这位老师,是我在大学期间很尊重的老师,思政课初识,便被老师的魅力所吸引,再到后来跟老师学书法。还被老师赠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还有一些指导,诸如种种,对我影响很大。
后来,老师说:“风雅这东西哪有天生自带的,任何风雅底蕴的来处,起始阶段,都是从附庸而来。附庸的过程就是学习浸染的过程。没有任何人能凭空就风雅得睥睨天下笑傲江湖。今天附庸一点皮毛,明天附庸一点门道儿,很多学问见识不就这么耳濡目染出来了么。
当然,也得在比较中附庸,总要有所区分,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在比较的过程中锻炼鉴赏能力,在比较中慢慢懂得识别优劣高下,而自己的风骨、风格和素养也就慢慢积累出来了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附庸风雅,也只是为了靠近那份美而已
人生在世,不想特俗的过完一生的心,又有什么错误,而且又没伤害旁人。
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行了。来日方长,莫装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