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傅雷,大多数人都是从一本《傅雷家书》开始的,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走进一位大师的精神世界,了解他深切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
傅雷原名傅怒安,取意为“文王一怒而安天下”,因大发雷霆之谓怒,改名为“雷”,以“怒安”为字。作为一名翻译家,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因小时的经历,他的性格严肃而乖张,对待傅聪和傅敏也极为严厉。然而,在《傅雷家书》中,一百多封的信件,每一行每一句都刻画着他对远在国外求学的傅聪的尊重和聆听:“多少对你的爱,对你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是对孩子毫不吝啬的爱意的洋洒,是傅聪负重前行的精神砥柱。他们在艺术上平等,在情感上共生,是健康挺拔的高山精神的指引,是挚友桌上平等对弈和探讨,仿佛他们从来不是父子,互相照顾着一个半球两个方向的彼此。
有论者言,《傅雷家书》是1980年代中国父母的“家庭教育圣经”,与1990年流行的“哈佛女孩”不同的是,《傅雷家书》中充溢着热烈而冷静的亲情,不脱离传统的“严父慈母”模式,且多了一份现代化的开放与平等。后人在整理《傅雷家书》时,多将其作用总结为: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与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在这些信里,流淌着的不仅有温情,也有对生活工作简单而又深刻的见解,饱含着傅雷那颗赤子之心,让人明白为什么那个时期的大师们,创造出了一个令今人多么难以企及的高度。《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第一句“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从此,一个不朽灵魂的成长历程就此开始。可以说,这本译作倾注了傅雷极大的心血,让傅雷在翻译界更为有名,同时也对傅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他对于西方的思想了解的更为深入,对于双方文化的融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与新的想法。
在此本家书期留学海外的傅聪意气风发,而傅雷仍然殷切为文,从各个领域加以指引,字字珠玑。论学习,他引用白居易的琵琶行来说明莫扎特乐曲的节奏缓急;论修养,他对于希腊的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的引用和发挥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对照说明了性灵和理性、欲望和精神之间的关系;论生活,他说:“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信雁有数,家书无价,也许这些交流总是会晚上十天半个月,但对于尚未成熟,只知沉浸于音乐中的傅聪来说,无疑是在海外的一针镇静剂。也许有人会说,傅雷太过啰嗦,连儿子的感情都要管,但对于一个深沉的艺术家来说,还有什么是比书信更能表达几万里外的担忧呢?他总是想把最好的给傅聪,书画、译本一样样的寄过去,对于儿媳严苛的挑选,也是不想这位骄傲承受打击,他永远都是傅雷的宝贝,祖国的骄傲!
在那个年代,祖国是一个游子最温柔的牵挂,艺术是两代学子最无悔的钟情。在傅雷那里,做人大于艺术家,大于音乐家,大于钢琴家。他总说“人要有赤子之心。”,就是在强调人内心的纯洁与善良。“赤子孤独了,一个世界就被他创造出来了。” 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字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傅雷是坦白的,是真诚的,他对祖国爱的深沉。文革的他,不堪受辱,与妻子饮恨自尽,他愿留这纯洁在人间,他以这种方式坦白,对祖国倾诉他的热血,他的无罪。
傅雷对于祖国热烈爱深深地藏在他译的每一本书里,他用他在法国的所学所想,闭门译书,几乎译遍了法国的所有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他涉足的领域广泛,将他人生的见解与经验全部倾注在傅聪身上,这也是为什么傅聪在音乐上的造诣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他的同情心博大,对儿子,对朋友,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感性,而又深秉着不一般的理性。理性思考,对每件事都先有着怀疑的态度是傅雷处事思考的第一思维。他一辈子都在追求着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取长补短,形成一种全新的人类文化。一方面他有着东方的根,另一方面他翻译著作,接受了西方强烈的逻辑性,所以他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释放真实的内心,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去接触真实的世界,去奉献他为祖国能奉献的文化的涓涓内敛。
傅雷对于傅聪来说,又是老师又是朋友,他指出不足,指明方向,将身在国外无依无靠的傅聪拉回正轨。这份殷切有时着实让我羡慕,我是多么希望我的父母也能有这样中肯的建议、这样啰嗦的信件,安抚几百公里之外分外迷茫、脆弱的我呀。也许这样的大师脑子里总是浪漫,总是期待着共鸣,总是铁骨铮铮,所以他宁愿自尽,宁愿温柔地坠入永远美好的世界,也不愿在半真半假的世界里流污。他们以信件的方式交流学术,交流音乐,在思想上引起双方的碰撞。在《贝多芬传》里,他以一位音乐鉴赏家的角度,说“自己的笔与贝多芬心灵相通,在与命运的搏斗中彼此呼应。”在译作中,他以客观书写另一个半球的主人公的人生,在生活中,他“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他虽然孤独,但精神上丰富,创造了一个世界,创造了一个傅聪。看到傅雷,看到傅聪,我不禁想到电影《无问西东》,想到了风雨飘摇的西南联大,那个躲避轰炸的讲诗课堂,那些修身济世的价值,那些知识分子的风骨都让人印象深刻,让人肃然起敬。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的那份对于知识的崇高的热爱心情,就是他们对于祖国的深深的爱恋。家国情怀,诗书芳华,以爱为仰,以梦为马,只问深情,无问西东。只问向祖国的深情,无问我的西东。
“人的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是的,傅雷不仅将赤诚的赤子之心交付给了傅聪,还将极高的修养赋予最爱的他:食不言寝不语,用完物品要有规矩地放回去,尊敬师长,说话态度要谦和,保持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的本色……傅聪多次谈到,父母是他成长路上的两盏明灯,自己的成就离不开父母对他的影响,离不开傅雷的赤子之心的言传身教,而这最好的不是有多好的家境,而是好的教养。
的确,教养对每一个家庭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养是细水长流的,是后天养成的品质,根植于我们的骨髓,展现我们灵魂的模样。“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过于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过于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修养,就是孩子的教养。宠爱一个孩子很简单,但久而久之就会认为理所当然,不仅对于孩子来说,更对于家长。只要他想要的,就能得到。可是,社会上没有人愿意无缘无故的让着一个无礼的人,之后的风雨没有父母,有了良好的教养,总会走得平坦点,可若是没有为他人体恤和谅解的心,终将被世界狠狠地收拾。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有教养有才华的最好教育模样,这本书不仅是给孩子,明白那份毫无保留的原爱是多么小心翼翼而又热热烈烈,也是给父母,知道孩子的真实需求与如水般细腻的育儿之道。也许孩子总觉得父母欠自己一句对不起,父母总觉得孩子少一句感谢,而当双方沟通足够的时候,那些心头的小小埋怨都会化为满满的感动与开心。
十二年的两地书,是一个骄傲的青年探索着未知的成长路和一个严厉的父亲深沉而细腻的指导,他们执着于艺术,追求着真善美,赤诚于祖国。无数句细碎和唠叨的话语拼成做人的要旨,搭建人生的坐标系,为心灵的美好精确定位。
这份无价的家书,由这位孤独的赤子书写,由我们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