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052

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052

张爱敏

【新父母晨诵】

我们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得出一个结论 :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育和教学任务都不可能完成。家长教育学,即父母关于怎样培养子女成人的初步知识,是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 2 卷,第 683 页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在传统的教育学体系中,基本上没有家庭教育的地位,在任何一本《教育学》教材中,也很少能够看到家庭教育的内容。最多在德育的有关章节中,提到要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而已。至于如何提升父母的教育素养,如何让父母认识儿童的世界,如何让父母把握教育的规律,家庭如何与学校合作,父母如何参与学校教育,这些问题都不是教育学关注的对象。在一些教育学家眼里,这些也许都是“小儿科”。但是,恰恰是这些“小儿科”,奠定了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奠基了整个教育理论的基石。因为,没有家庭教育的成功,永远不会有学校教育的成功;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不会有孩子的成长。

【我的微语】

亲爱的新父母们,早上好啊!

翻开任何一本厚重的《教育学》教材,我们几乎找不到关于家庭教育的系统论述。这个人类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在教育学的宏大叙事中竟成了可有可无的注脚。苏霍姆林斯基的警示穿越时空而来:"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育和教学任务都不可能完成。"这句话揭露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我们精心构筑的教育大厦,竟建立在被忽视的地基之上。

传统教育学将家庭教育边缘化的现象令人深思。那些被视为"小儿科"的父母教育问题——如何理解儿童心理、如何把握教育规律、如何与学校合作——恰恰构成了教育的底层逻辑。当教育学沉迷于课堂教学法、课程设计、评价体系等"高级"议题时,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事实:每个孩子踏入校门时,已经带着家庭教育赋予的认知图式、行为模式和情感倾向。这些隐形的"预装系统",往往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成效边界。

现代教育陷入了一种奇特的悖论:我们投入大量资源优化学校教育,却对家庭这一"原厂设置"视而不见。一个孩子在学校接受六小时优质教育后,回到家庭可能面临十八小时的教育真空甚至反教育环境。这种结构性失衡使得学校教育如同在沙地上建高楼,无论设计多么精妙,终难稳固。朱永新先生所言"没有家庭教育的成功,永远不会有学校教育的成功",道破了这个被集体忽视的真相。

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先导性与渗透性。从神经科学角度看,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大多在入学前完成;从心理学视角看,基本人格结构在家庭互动中已然成型。父母作为"非专业教育者"的日常言行,比任何精心设计的课程都更深刻地塑造着孩子的认知框架。这种教育不是发生在书桌前,而是弥散在餐桌对话、家务分工、矛盾处理等生活细节中。正是这种非正式性,使其力量被严重低估。

重建教育学的架构,需要将家庭教育从边缘移至中心。这意味着教育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教",更要研究"如何为人父母";不仅要关注学校场域,更要深入家庭日常。父母教育素养的提升不应是学校的附加任务,而应成为教育系统的核心工程。当我们在师范院校培养教师时,是否也该为未来的父母开设"家庭教育学"必修课?当学校举办家长会时,能否超越成绩通报,成为真正的教育理念共建平台?

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不在教学方法革新,而在重构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共同体。只有当我们正视家庭教育的基石地位,才能真正打通教育的任督二脉。父母与教师不是接力赛中的两棒跑者,而是教育交响乐中必须和谐共鸣的两种乐器。在这个意义上,提升父母的教育修养不是教育的补充,而是教育本身的开端。

回望苏霍姆林斯基的洞见,我们或许该重思教育的本质。教育学的真正前沿不在遥不可及的理论高峰,而在每个家庭最朴素的教养实践之中。唤醒对家庭教育的学术关注与公共投入,不是在教育学体系中增加一个章节,而是重新发现教育得以可能的根本条件。当父母与教师真正成为教育理念的共识群体时,我们才能说:教育的大厦,终于有了坚实的地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